回覆列表
  • 1 # 楊花榆莢無才思

    小說是對自己生活經歷 想象力的挖掘。資源總會枯竭。白先勇幼時患病,他家姊妹兄弟又多,其父白崇禧又位高權重,與他經常相伴的是一老者。他的文傾向於對往日鼎盛生活的懷念。這方面出名的有《遊園驚夢》《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文筆婉麗而又有一種引人墜入的力量。這種力量不能說是向上的,也不能說是哀傷的。用無可奈何花落去形容似乎有那麼一點沾邊。

    崑曲博大精深。紅樓夢其實也可以用上這個詞。儘管紅樓只是一本書。少年時看紅樓,青年時看紅樓,中年時看紅樓,你會看到完全不同的生活。同樣,人生的各種境界時,讀紅樓也會有不同的體會。紅樓夢是難以吃透的。毛曾要求許世友讀三遍。研究崑曲和《紅樓》不能說浪費才華。

  • 2 # 航大大586

    首先,作為白先勇來說,我們不能稱它為,一個小說家,他應該算是一個文化人,對於像白先勇先生這樣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的人來說,小說只是他生命和文化當中的一部分,我們看他的小說,能夠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想,但是其實作為一個文化學者來說,如何對於古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分享自己對文化的見解才是一個學者說應該具備的。

    白先勇前些年研究和創制的青春版的牡丹亭,被崑曲一經播放,一經演出,就造成了非常大的轟動,最主要的一點,是,崑曲原來被那樣的演繹,其實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兒,所以我們會發現白先勇先生在,對待與傳統文化美的理解方面是與眾不同的。

    而對於紅樓夢,白先勇先生也有他自己的見解,看他解讀的紅樓夢,也一定會有不同的,見解和發人深省的地方,作為白先勇來說,一本紅樓夢其實能如何能夠更好的去研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想法,能夠給後人一些啟迪。

    所以小說家和文化人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們還是不要將小說和文化,做不同的類比,畢竟文化人所肩負的是文化的傳承,而小說家,是寫小說的,所以兩面會有不同的一些方向。

  • 3 # 不止看戲

    白先勇是將門之後,父親是白崇禧。他出生於廣西,然後遷移住到了桂林,之後又輾轉嗷南京、上海、香港,最後到了臺灣。他在臺灣學習,後來又去美國留學,出身以及人生經歷加上他很喜歡文學,後來寫小說也是很值得玩味,很有人生的況味。比如,他最有名的小說《臺北人》,這本書是集中描寫了一批60年的的民國遺老遺少。雖然署名是《臺北人》,但是文中沒有一個主角是臺灣人,全是大陸人,而這也正是白先勇的用意。 他後來還寫了《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分析的很深入,也勾連很多歷史和旁徵博引很多知識。 很多人,尤其是內地人知道白先勇是因為青春版《牡丹亭》,2003年兩岸三地海選演員,這一版牡丹亭將原版55折縮減為29折,2004年推出全長9個小時演出3天的青春版《牡丹亭》。海選確定下來的俞玖林、沈豐英分別出演杜麗娘和柳夢梅,雖然演員年輕經驗也不是最豐富同時也不是國內最好的演員,但是白先勇自有用意,他找來了國內最好的傳字輩來言傳身教兩位青年演員,在舞美服裝等方面都極盡最高階,這個戲2004年在臺北首先演出,引起了轟動,6月份來到內地蘇州同樣引起一片好評。 崑曲因為這個戲突然火了起來,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觀眾開始喜歡崑曲,連鎖反映在其他方面,戲曲進校園、戲曲課堂等等也不能說沒有白先勇《牡丹亭》的啟發。十多年的時間裡青春版《牡丹亭》巡演海內外,超過50萬觀眾觀看,可以說《牡丹亭》完成了階段性任務。 白先勇說,《牡丹亭》對他來說是一生的緣分。從少年第一次在上海聽到梅蘭芳先生的牡丹亭,到青年時期寫的小說《遊園驚夢》,再到打造青春版的《牡丹亭》,他覺得“崑曲是最美的形式直抵華人最深刻的情感。” 如此看來,研究崑曲和紅樓夢的白先勇,怎麼能說是浪費人才呢?

  • 4 # 夏秋集作

    首先,不能說白先勇放棄小說,他本人並未發表宣告封筆、棄筆不再從事寫作事業。還在醞釀大作也未可知,平時也還在透過各種方式書寫自己的感想與見解。

    其次,文化之間是共通的,戲劇、文學本都屬於藝術範疇,我們要將眼光放諸長遠。縱觀中國歷史,文學與戲劇常常相伴相生,互相促進與發展。

    最後,白先勇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現代小說家,獲得諸多獎項,也是一位優秀的藝術跨界精英,成功地推出了青春版《牡丹亭》,在當下這個影像藝術為主的時代,為古典文化搶佔了一片高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和你最親近的親人得了絕症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