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影響:厄爾尼諾現象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厄爾尼諾現象會造成全球氣候的異常。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並使澳洲、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北韓半島異常寒冷。在西北太平洋區,熱帶氣旋影響的區域會比正常偏南和偏西。有趣的是,厄爾尼諾現象一旦出現,在北大西洋的颶風也會異常活絡。例如: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就出現罕見四個最高強度的五級颶風,依序分別是:颶風艾蜜莉、颶風卡崔娜、颶風瑞塔、颶風威爾瑪,並且造成北美洲和中美洲人員慘重傷亡和房屋財產損失。其中,颶風威爾瑪更是有記錄以來其中一個最強的北大西洋颶風。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又出現兩個一樣最高強度的五級颶風分別是:颶風狄恩和颶風費理克斯。另外,厄爾尼諾現象有時也會反促成西北太平洋颱風數目偏少,但威力超強特殊情形發生。例如:199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颱風謝柏 (1998年)以及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的超強颱風鯰魚 (2010年)。
厄爾尼諾的出現主要是一個大氣環流在做怪的結果;大氣環流是一個極為脆弱的天氣系統極易受到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這也是各地氣候變化萬千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能用人工方法。把西太平洋赤道地區的水溫降下來,就可以使東進的沃克環流退回來。這就可以避免厄爾尼諾的出現;西太平洋赤道地區面積約一千萬平方公里,這裡水面溫度約30℃,比中太平洋高2℃左右,如果能將西太平洋赤道地區近一千萬平方公里的水面溫度平均下降2℃,就可以制止任何程度的厄爾尼諾現象出現。降溫的辦法也不難實現,只要把深部的海水提取出來,噴灑在海面上就可以達到此目的。海洋100米深處水溫約為16℃,1000米深處水溫約4℃。以1000米深處的水為例,1毫升1000米深處的海洋水,至少可使10毫升30℃的水,溫度下降2℃,每秒取水106立方米,連續三個月,就可以使西太平洋赤道地區1千萬平方公里水面溫度至少平均下降2℃,這就完全可以把這個即將問世的“上帝之子”窒息在胎內。從海洋深處取水,並不需要太多的能量,把一個下端開口的輸水管伸入海洋深處,用水泵從上面提水,在提水量相等的條件下,從1米深處提出水和從1000米深處提出水,所需要的能量相等,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另外,在提水量相等的條件下,輸水管越粗越節省能量,但輸水管太粗,會增加投資費用。用口徑12米的輸水管,用1000千瓦的水泵,每秒至少可提水100立方米,管中水位僅比海面下降1米。具體提水措施可以這樣:把1萬艘排水量1000噸的貨船,分佈在西太平洋的海面上,船上有水泵,船下安有輸水用的軟管,伸入海洋深處。從年初啟動水泵至3月底結束,這就可以完全確保厄爾尼諾不再出現。估計一艘船連同有關裝置在內,需資金1000萬美元,1萬艘需1000億美元。這筆資金看起來很龐大,但和厄爾尼諾造成的損失和災害相比,並不算大。
成因: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影響:厄爾尼諾現象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厄爾尼諾現象會造成全球氣候的異常。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並使澳洲、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北韓半島異常寒冷。在西北太平洋區,熱帶氣旋影響的區域會比正常偏南和偏西。有趣的是,厄爾尼諾現象一旦出現,在北大西洋的颶風也會異常活絡。例如: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就出現罕見四個最高強度的五級颶風,依序分別是:颶風艾蜜莉、颶風卡崔娜、颶風瑞塔、颶風威爾瑪,並且造成北美洲和中美洲人員慘重傷亡和房屋財產損失。其中,颶風威爾瑪更是有記錄以來其中一個最強的北大西洋颶風。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又出現兩個一樣最高強度的五級颶風分別是:颶風狄恩和颶風費理克斯。另外,厄爾尼諾現象有時也會反促成西北太平洋颱風數目偏少,但威力超強特殊情形發生。例如:199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颱風謝柏 (1998年)以及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的超強颱風鯰魚 (2010年)。
厄爾尼諾的出現主要是一個大氣環流在做怪的結果;大氣環流是一個極為脆弱的天氣系統極易受到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這也是各地氣候變化萬千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能用人工方法。把西太平洋赤道地區的水溫降下來,就可以使東進的沃克環流退回來。這就可以避免厄爾尼諾的出現;西太平洋赤道地區面積約一千萬平方公里,這裡水面溫度約30℃,比中太平洋高2℃左右,如果能將西太平洋赤道地區近一千萬平方公里的水面溫度平均下降2℃,就可以制止任何程度的厄爾尼諾現象出現。降溫的辦法也不難實現,只要把深部的海水提取出來,噴灑在海面上就可以達到此目的。海洋100米深處水溫約為16℃,1000米深處水溫約4℃。以1000米深處的水為例,1毫升1000米深處的海洋水,至少可使10毫升30℃的水,溫度下降2℃,每秒取水106立方米,連續三個月,就可以使西太平洋赤道地區1千萬平方公里水面溫度至少平均下降2℃,這就完全可以把這個即將問世的“上帝之子”窒息在胎內。從海洋深處取水,並不需要太多的能量,把一個下端開口的輸水管伸入海洋深處,用水泵從上面提水,在提水量相等的條件下,從1米深處提出水和從1000米深處提出水,所需要的能量相等,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另外,在提水量相等的條件下,輸水管越粗越節省能量,但輸水管太粗,會增加投資費用。用口徑12米的輸水管,用1000千瓦的水泵,每秒至少可提水100立方米,管中水位僅比海面下降1米。具體提水措施可以這樣:把1萬艘排水量1000噸的貨船,分佈在西太平洋的海面上,船上有水泵,船下安有輸水用的軟管,伸入海洋深處。從年初啟動水泵至3月底結束,這就可以完全確保厄爾尼諾不再出現。估計一艘船連同有關裝置在內,需資金1000萬美元,1萬艘需1000億美元。這筆資金看起來很龐大,但和厄爾尼諾造成的損失和災害相比,並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