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裕釗書法公益課堂

    捻管是很重要的筆法之一,不管是行草書還是楷書都一樣用到,不捻管不能順利調鋒,側峰偏鋒不如中鋒寫出來的字圓潤,會捻管能讓折筆,勾畫寫的更流暢,有力度。我也是熟練使用捻管後才有點進步。

  • 2 # 一笑貫長天

    捻管是一個比較高階的筆法,沒有較強控筆能力的人,真的難以運用好這種筆法。

    捻管的好處在於:

    一,能夠使筆劃飽滿,渾厚。如果沒有捻管能力的人,要想在起筆及收筆時做到筆劃飽滿,渾厚,必須使用腕力去補充筆劃的不足,腕力沒有指力靈活,腕力超強的人或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指力則不同,只要有控制力與靈活性,就能達到,只是,這控制力與靈活性也不是人人都具備的。

    二,具備捻管能力的人,在調鋒時能更加自如一些。調鋒其實是件非常細緻的技巧,書法大家的調鋒過度靈動,爽利,精妙,運用腕力是達不到這樣效果的。

    能夠捻管的手指,不僅是靈巧,還要強勁有力,沒有天賦的人,最好別去嘗試!

  • 3 # 英特納雄耐爾666

    不請自來

    捻管是一種技巧。但不能只追求著捻管而達到某種效果。這樣容易養成急功近利,為捻管而捻管的心態和習慣,捻管是書法道路上的一個潤色書法的技巧,在下以為可以小小的琢磨一下,但不可深挖或者過分誇大。觀察古代名家作品,草書寫的飛快,根本很難實現通篇捻管,張旭,懷素都是喝酒醉酒下的狂草,這還有心思捻管?在看《書譜》方筆,圓筆,就沒有用到捻管也能實現其效果。毛主席的草書,也是方筆和圓筆架構而成,作品中也沒有看出分誇大捻管的重要性,所以我認為這個捻管技巧是小技巧,不能過分誇大。

    拋磚引玉,僅供參考。

  • 4 # 如石書藝

    一、二千年的時光,物換星移。今天,探討古人究竟是何種執筆姿勢,其實,並無多大實際意義。一味地迷信,容易誤入技法為上。

    這看似書法執筆的小問題,一直都受到大家的重視,而且歷朝歷代議論頗多,說法不一。

    一般認為,古人的執筆方法主要有二指執筆的“雙鉤法”、三指執筆的“撥鐙"、“捻管”法 和“五指執筆法”。但它們之間的關係和區別卻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由二王傳下來的是“五字執筆法”,即“擫、押、鉤、格、抵”,與“撥鐙”和“捻管”法無關;也有的認為,王羲之執筆是“撥鐙”和“捻管“法,即“推、拖、捻、拽”(轉指法),而非“五字執筆法”。

    這裡問題的焦點,不是幾個指頭執筆,而是指頭髮揮的功能不同,一說王羲之寫字沒有轉指頭,一說轉了。

    其實,指頭功能的發揮,並不能與王羲之書法風格直接劃上等號,決定書法風格的是人,而不是技巧,否則,為什麼說王羲之寫蘭亭序,再也達不到第一遍寫蘭亭序的水平呢?難道王羲之的書法技巧也會隨時變化嗎?肯定不是,只有人的思想、情緒、精神、學術、涵養、筆墨功力以及體力等,才會影響書法風格的變化。轉不轉筆,只是說辭不同,執筆的目的、原理是一致的。

    執筆,是為書寫服務的。 王羲之究竟幾個指頭執筆 ,純屬個人習慣,即使和王羲之的執筆一樣,能熟練掌握王羲之的所謂轉筆技巧,也不能保證就寫出王羲之書法的水平。

    古人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摸索、總結了執筆的經驗和方法。例如: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並序》之觀形章第八中說:“藏鋒者大”(落筆藏鋒勢、力大)、“側筆者乏”(側鋒易乏力)、“押筆者入”(取側勢而重按為押)。這裡的“押”,理解為重按,可以說是王羲之用筆論的精髓,王羲之主張書法用筆以側取勢,但須以“押”才能生勢,否則,完全的側鋒就顯得乏力。這與“要令筆鋒常在點畫中行”的說法,更加合理,因為令是一個靜態,而“押”是動態。這才是人們常說的真正的“中鋒用筆”論,也是王羲之筆法的一大特點。又如“指實掌虛,懸腕豎鋒”等,也是執筆的基本原則。但在汲取古人的這些執筆經驗和原則、並運用到自己的書寫過程中,也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在書法過程中養成和練就的習慣不同。但只要堅持了“中鋒”用筆這個根本,而且自己書寫自如,亦無可非議。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對此問題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成熟的男人愛上你時,會變的孩子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