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A大貓AA

    書法就是書法,它是客觀存在的藝術。只看怎麼去從傳統文化裡去吸收、提煉,形成新的風格或者是自己的風格。不一定要去劃分一個時代的標籤,所謂古法,沒必要去定義。

  • 2 # 楊敬科書法工作室

    書法復古,繼承傳統勢在必行。

    當今的書法界其實處於一種很浮躁,很混沌的狀態。致使剛接觸書法或學了多年的書家們像斷了頭的蒼蠅一樣東飛西撞,不知道哪才是出路。各種形式、名目的展覽誘惑,為了出人頭地,不得不盲目跟風,不去研究書寫的技法而在作品包裝上下功夫,使用拼接、彩宣、粉墨等等,投評委所好。看來“評委好色”真的能像菩薩一樣左右一大批人的命運啊。 加上書法的多元化,提出眾多匪夷所思新名詞,“學院派”“前衛派”“文人書法”還有什麼日本的“抽象派”“書法畫”南韓的“物波主義”等等,更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從。

    書法,簡單的說就是寫字,卻被搞得太神秘了。好像不搞出點名堂來,就失自己的身份似的。所以,就得弄出點新花樣來。不明事理的人,卻也只有“矮子說戲何曾見,只聽他人論短長”了。

    書法的傳承是有一條清晰脈絡的,蘇軾在他的題跋裡說,自顏柳以後,古法衰絕,可見他以前的書家們是嚴格按照傳統來學習的,唐代以後,五代十國戰亂不斷,有代表性的也只有裝瘋賣傻的楊凝式了,在他的身上,流露出尚意的萌芽。宋代文人在書法上不計工拙,注重表現個人情趣,尚意書風展現的淋漓盡致。正如蘇東坡說的“點畫信手煩推求”。直到元朝 ,由趙孟頫發起的復古書風,鮮于樞,康裡子山等的附和,才把書法扶到正規的道路上來。 趙孟頫《洛神賦》

    清軍入關,元朝的那些遺老們義憤填膺,“放浪於形骸以外”象傅山,王鐸,徐渭。尤其是傅山初學趙董的。幾乎可以亂真,但由於痛恨趙孟頫的侍元而“惡其書”,可到最後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書法“趙廝真足異,管卑亦非常”。趙董之後直到康乾,人們還是比較重視傳統的,顏體復興,碑學興盛,才有了多元的學習途徑。建國以後由於戰爭、 內亂,出現了斷代期,八十年代書法才又被重視起來,伴隨著開革,人們的思想也解放了,名利逐漸左右了人們的世界觀,表現在書法上,投機取巧,想盡一切辦法尋找捷徑,哪還管什麼傳統呀,復古呀,寫一些另類的字,用一些另類的方法,出名才是目的,像這樣下去,加上鍵盤等高科技的衝擊,網路用語的繁殖,中國書法,乃至文字的發展該是多麼的令人堪憂啊!

    所以,書法復古,繼承傳統勢在必行。最後建議那些搞書展的能不能多組織一些臨帖展,把人們扶持到正道上來,讓我們撥開雲霧重見光明。

  • 3 # 靜中樂

    漢字既是語言交流的工具又可以作為藝術而並行並存,這在世界文化史上確實是很獨特的現象。所以一部書法史同時也是文字的演進史。書法一詞從梁武帝提出,再到東晉藝術形式的完善,已是距今1800年前的事情了。所以只要是從事書法藝術的,都離不開古法,入古而出古。而且,王羲之作為書聖 ,至今仍是書法的頂峰無人超越,(當然田粉們會認為二田早已超過二王了)。所以,學習書法,不去與古人古人對話,不臨帖習帖,以古法為根,其寫出來的東東簡直就是鬼畫符,或者流於匪氣匠氣俗氣。所以,一句話,書法復古,就是一個偽命題。

  • 4 # 芷言有畫說1031

    漢字不僅是語言交流的工具,而且可以作為藝術並行共存,這確實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因此,書法史也是寫作史。

    1800年前,梁武帝提出書法這個詞,完善了東晉的藝術形式。因此,只要一個人從事書法藝術,他就不能離開古代法律,進入古代,離開古代。此外,王羲之作為一名書法家,仍然是書法的巔峰,無人能超越(當然,田球迷會認為二田已經超越了二王)。

    因此,在學習書法時,人們不與古人交談,不堅持古老的方法,而是以古老的方法為根。一個人寫的無非是一個幽靈角色,或者只是粗俗的角色。因此,簡而言之,書法復古是一個錯誤的命題。

    上述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個人理解和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能幫助到每個人,同時我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喜歡我的分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文化如何與文旅專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