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福開講
-
2 # 愛芮閱館
這是我寫的,對你應該有幫助。
說到心學的歷史,那就得從儒家的根本問題說起了。
儒家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既然要提倡就得知道這人性之初是什麼,然後才能對症求解。對於這個現代人看來很無聊的問題,在儒家的眼裡確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人逐漸認同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可就在這個時候,程顥向他的弟弟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人之初性本善,那麼我們要如何保持這種善?程頤回答說人性本善,惡由外入,只要我們守住自己,不要被外界的惡所誘惑,就可以保持自身的本善。可程顥卻搖搖頭,不同意他的觀點,他說:惡非在外界,而是人心所生,只要我們修好己心,便能保持自身的本善。
他們的這場辯論引發了儒學的一次大革命,直接導致了儒學的兩個學派的誕生:理學和心學。
1.理學
程頤的思想被朱熹繼承,史稱程朱理學。認為萬物皆有理,並且理在外,故提倡格物求知,格盡一切萬物之理,於是可成就聖人之心。
為了更好地闡述理學的思想,朱熹甚至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然後去人慾。
那麼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呢?
打個比方,人要喝水要吃飯,這是天理,而在有水有粥的情況下,一定要喝紅牛,一定要吃山珍鮑魚,那就是人慾了。
但看這幾個字,你會覺得朱熹沒毛病,講得很好。但它除了這個意思,還有另一個,就是順序。先存天理,然後去人慾。朱熹認為,人的自我修行是需要遵循天理的,天理是第一性的,人心是第二性,人心必須向天理看齊。
2.心學
程顥的思想被陸九淵繼承。陸九淵的驚天之句——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開創了心學流派。他認為天理不在心外,人心即是天理,朱熹是手裡揣著天理卻滿世界地去找天理,豈不荒謬?
陸九淵的思想最終被王陽明繼承下來,提出了著名的“心即是理”。王陽明認為:理不在外,而在我心,天道即是心道,存天理就是去人慾,去人慾即是存天理。格盡萬物之理,不如修心。
儒學自孔子到王陽明,終於實現了天人合一,王陽明也被後世譽為:最後一位聖人。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影響了不止一代人,甚至在20世紀初摧毀沙俄海上軍事力量的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的腰牌上寫道:一生伏首拜陽明。直到現在,心學在日本國土上的影響依然深遠,而在中國本土卻被逐漸忘卻,令人唏噓。
(王陽明悟道之言:聖人之道,吾心自足,向外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3 # 新儒哲
《國風·曹風·鳲鳩》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鳲鳩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帶伊絲。
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鳲鳩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華人,
正是華人。胡不萬年?
注:《鳲鳩》shī jiū 布穀鳥 顯著特點是雙音節叫聲 弁(biàn): 皮帽 騏(qí):青黑色的馬。一說古代皮帽上的玉製飾品。 忒(tè):偏差,差錯。 榛(zhēn):叢生的樹,樹叢。
心如結:朱熹《詩集傳》:“如物之固結而不散也。” 李二曲形容其景象“虛若太空,明若秋月,寂若夜半,定若山嶽”,表述其完整的體、性、象、用,可用“虛、淨、明、靈”概括。
這首先秦詩和郭店出土文物《孔子詩論》及《五行》,還有西漢《淮南子》有關內容說明隋唐禪宗和宋明儒學,中國自古有之,而非外來。
可嘆,還別說聖人,古代的君子就達到這麼高的水平。
回覆列表
心學的始祖應該是堯舜禹,據傳在上古採用領導人禪讓制,在領導人交接時,流傳下一個十六字心法,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執中。
此後到了戰國時期,孔門弟子在《大學》中提出了“正心”,孟子提出了“養心”。到陸九州這裡,已經是很多代以後了。王陽明心學,則是在前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