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與洋

    抱歉我沒看。從過了三十歲,覺得時間飛逝的那一天開始,我不太捨得把時間花在追劇上,因為有太多的時間缺口等著我把寶貴的時間餵給它們,孩子,鍛鍊,讀書,休息,工作,欣賞美景。

    當然好的電視劇是要看的,不然也會是一種缺憾。有機會的吧。

    願你在賞劇的過程中有很多收穫。

  • 2 # 苗兒情感

    其實這部片子我還沒有看完,大結局只是聽別人說的。沒有太多的發言權。

    我只是想聊聊,我看劇的一些心得。

    第一方面我很佩服張小敬這個人。李佳音演繹的張小靜,這個人給人以剛毅,勇敢,睿智,武功高強,同時戾氣多多的一種感覺。這個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雖然是一個死囚,無牽無掛。唯一掛唸的一個人也是戰友的妹妹。他即將面臨死亡,但是為了救長安百姓,他還是願意挺身而出,不顧危險,出生入死。這種擔當是當代人很難做到的。如果在死囚中讓他們去救百姓。可能大多數人會想,都快死了,關心這麼多幹什麼?既然死就都去死吧。或許有人願意挺身而出。大多也是會想僥倖可以不死的話,有機會逃脫吧!但是張小敬明知不會免去死罪,卻決然為了百姓而去。這種品性是偉大的。他是一個英雄。

    第二點故事中也有愛情,但描述很少。張小靜與譚琦之間的愛戀並沒有在花前月下。只有相互扶持,捨身取義的感人。在大義面前能捨棄個人感情,這是一種豪舉,是現代愛情觀的頂峰。導演用了寥寥無幾的一些畫面,給我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第三點總體感覺導演太過鬼才很用心,一曲18彎的感覺。最後竟然是徐斌為爭奪宰相之位而設計的一個驚天陰謀。我曾瞭解過這個朝代是唐朝由盛到衰,李隆基從年輕有為到老年頹廢貪圖享樂的一個轉折期,也是安史之亂前的一段時期,我本來猜想會是史思明導演的一段陰謀,但是我猜測的全部被否決了。至於徐賓這個人。在歷史上有記載嗎?我還不知道。但這一段歷史無論是戲說還是真正的歷史。這部劇都是一部好劇。

  • 3 # shy設計

    雖然最後結局留了很多懸念,金幣的幕後黑手是誰,徐賓的頂罪,自己李必上山,張小敬出塞。都表明導演與編劇的高明,這部劇是基於歷史,卻又有所杜撰。第二部也感覺呼之欲出。雖然暫時沒有公佈第二部分拍攝計劃。但相信不遠了。

    雖然結局不如前面精彩,但很開放,更給觀眾自己推理遐想的空間

  • 4 # 兩年的海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很好啊,可以在盡最大限度還原歷史、滿足國內觀眾後,走出國門去展示大唐國風了。

    徐賓自始至終沒嚼薄荷葉、樹立不起屌絲硬漢形象,白瞎了布這麼大個局,聖人和我們都不認可他這位若男是主謀啊。只能被專一負責背鍋劇情的王韞秀稀裡糊塗處理掉。

    太子當著聖人的面火燒了右相結黨營私的罪證,這是表忠心還是承認自己能力不及右相認慫?朝堂還是那個朝堂,官吏還是這批官吏,起碼都會收斂很多吧。

    張小敬、李必、檀棋聊聊煮粥做飯、多吃朝食、蓋棉被彆著涼之類的家常後,各自分道揚鑣,李必可以入主鳳閣但暫時上山修道,張小敬說有事了再回來,檀棋說幫他們守護長安、而且看到了“長安的太陽,真美!”

    多開放式的結局,張小敬與檀棋出生入死的愛情沒被生活所累。檀棋新女性的形象活得出彩!李必和張小敬避免了情敵的身份。這都有利於如果有續集,大家重新攜起手來,畢竟這是大唐的希望啊。

    從《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看,很多人忙了一整天、或者是為了捍衛這一天的長安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意義不大,因為最終聖人還是那個聖人,朝堂還是以前的朝堂。比如狼衛、崔器、龍波的死。這些看似無用的犧牲,其實是用很酷的方式弄醒了聖人、教訓了瘡痍的社會。這個世界可以多發生一些這樣用力嚼著薄荷葉幹出的酷事。

    看完《長安十二時辰》不少人讚歎檀棋的大格局新女性、挖苦李必的窩囊、心疼張小敬的初心和堅持,感慨龍波的運籌帷幄和生無可戀之情,怒其不爭姚汝能的糾結認慫,幸災樂禍聞染的做作和混亂的價值觀,不屑王韞秀的香臭不分,糾結元載的拼命攀爬……

    好的作品,能讓觀眾從中體驗多層面的人性和慾望,能給觀眾呈現出開放式的結尾、留足想象的空間,《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就是這樣,很多人以為自己是張小敬、龍波、崔器、檀棋,其實只是趙七郎、甘守誠、元載、王韞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職場壓力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