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所寫山水小品《登白雲亭 》,2016閱讀作了一番學習,試著賞讀,一起分享。
【原文】如下
二十一日①。
舟中望石門關②,僅通一人行,天下至險也。晚泊巴東縣③,江山雄麗,大勝秭歸④。但井邑極於蕭條,邑中才百餘戶,自令廨而下⑤,皆茅茨,了無片瓦。權縣事秭歸尉⑥、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來,皆蜀人也。謁寇萊公祠堂,登秋風亭,下臨江山。是日重陰,微雪,天氣飂飃⑦;復觀亭名,使人悵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嘆。遂登雙柏堂、白雲亭。堂下舊有萊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複,秀麗可愛。白雲亭則天下幽奇絕境,群山環擁,層出間見⑧,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冷入人骨。其下是為慈溪,奔流與江會。
予自吳入楚,行五千餘里,過十五州,亭榭之勝,無如白雲者:而止在縣廨廳事之後⑨。巴東了無一事,為令者可以寢飯於亭中,其樂無涯;而闕令動輒二三年無肯補者,何哉?
【註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詞人。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通判。四十六歲,入蜀任 州通判,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襄贊軍務。晚年退居鄉里。詩、詞、文兼長,詩名最著。一生筆耕不綴,今存作品九千多首。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並稱“宋代四大詩人”,與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合稱“南宋四大家”。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入蜀記》。
① 本文節錄《入蜀記》中途經長江三峽一節。作者於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任夔州(今屬四川省)通判;次年閏六月十八日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出發赴任,本篇寫於十月二十一日。
②石門關;即石門山,在今湖北巴東縣東北。山有石徑,深若重門,故又名石門關。
④ 秭歸:縣名,今屬湖北省。
⑤ 令廨(xiè謝):縣衙門。廨,古代稱官吏辦事的處所。
⑥ 權縣事:宋制,地方官概以京官任之;任知縣即稱“權縣事”。尉:縣尉,主管一縣的治安。右迪功郎:吏部的屬官,從九品,負責考察官吏的品行和才德。
⑦ 飂飃(liáo聊):高風迴旋。
⑨ 止:通“址”。廳事:大廳。
【品讀】
秋風亭和白雲亭皆由北宋政治家、詩人寇準所建,距陸游登臨時,已然過了百年。因而,此番前來,作者心懷憑弔之意,心蘊追昔之情,難免借景生情,心生一番感慨,尤為情真心切。聯想到寇準作為抗戰名相的過往曾經,陸游拜祭寇萊公祠堂時,崇敬和仰慕中有作《秋風亭拜寇萊公遺像》,其道:“豪傑何心後世名,材高遇事即崢嶸。巴東詩句澶州策,信手拈來儘可驚。”秋風蕭瑟,白雲飄蕩,皆是居無定所的物象,寇準將亭以此命名,不難看出,心中必是飽含著落寞與孤寂的情緒和心緒,就像當下此刻正在憑弔之人,陸游也是如此心境吧?
此篇《登白雲亭》就是源自於陸游《入蜀記》章節,文章以日記形式記錄了一場山水清歡,可謂別開生面,行文自然流暢。
作者以兩條線路入手探幽覓麗風景。一是從大地理背景入手,由遠及近,由狹隘到寬闊,由險要到雄麗,非常精確、有序地佈置了一塊風景幕布,適合構建任何景緻。以此為鋪展,記錄了山水風光,名勝古蹟,風土人情等,並對前人的碑文、詩詞做考證評論。二是以心情為發展線索,從雄峻高亢的石門關而下,抵達蕭瑟清冷的縣城,再而拜見莊肅的寇準祠堂,轉至“秋風亭”的哀婉清涼,最後來到“雙柏堂”“白雲亭”,發現此處清幽至極,是這次路途中最美麗的風景,也是最深入心懷的古蹟。
文章探幽,以“群山環擁”“古木森然”“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冷入人骨”等涼薄幽冷的詞藻寫意,加深了對心境的浸透,從而得出“天下幽奇絕境”的切身體會,將白雲亭風光的幽、奇特點推向更高、更深遠處。
作者言這裡“亭榭之勝,無如白雲者”,不知何故,卻經常空缺縣令?一句反問,讓人不由浮想聯翩。
我是作家江曉英,一起走進古代山水中,領略華夏大好河山。
陸游所寫山水小品《登白雲亭 》,2016閱讀作了一番學習,試著賞讀,一起分享。
【原文】如下
二十一日①。
舟中望石門關②,僅通一人行,天下至險也。晚泊巴東縣③,江山雄麗,大勝秭歸④。但井邑極於蕭條,邑中才百餘戶,自令廨而下⑤,皆茅茨,了無片瓦。權縣事秭歸尉⑥、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來,皆蜀人也。謁寇萊公祠堂,登秋風亭,下臨江山。是日重陰,微雪,天氣飂飃⑦;復觀亭名,使人悵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嘆。遂登雙柏堂、白雲亭。堂下舊有萊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複,秀麗可愛。白雲亭則天下幽奇絕境,群山環擁,層出間見⑧,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冷入人骨。其下是為慈溪,奔流與江會。
予自吳入楚,行五千餘里,過十五州,亭榭之勝,無如白雲者:而止在縣廨廳事之後⑨。巴東了無一事,為令者可以寢飯於亭中,其樂無涯;而闕令動輒二三年無肯補者,何哉?
【註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詞人。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通判。四十六歲,入蜀任 州通判,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襄贊軍務。晚年退居鄉里。詩、詞、文兼長,詩名最著。一生筆耕不綴,今存作品九千多首。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並稱“宋代四大詩人”,與楊萬里、范成大、尤袤合稱“南宋四大家”。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入蜀記》。
① 本文節錄《入蜀記》中途經長江三峽一節。作者於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任夔州(今屬四川省)通判;次年閏六月十八日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出發赴任,本篇寫於十月二十一日。
②石門關;即石門山,在今湖北巴東縣東北。山有石徑,深若重門,故又名石門關。
④ 秭歸:縣名,今屬湖北省。
⑤ 令廨(xiè謝):縣衙門。廨,古代稱官吏辦事的處所。
⑥ 權縣事:宋制,地方官概以京官任之;任知縣即稱“權縣事”。尉:縣尉,主管一縣的治安。右迪功郎:吏部的屬官,從九品,負責考察官吏的品行和才德。
⑦ 飂飃(liáo聊):高風迴旋。
⑨ 止:通“址”。廳事:大廳。
【品讀】
秋風亭和白雲亭皆由北宋政治家、詩人寇準所建,距陸游登臨時,已然過了百年。因而,此番前來,作者心懷憑弔之意,心蘊追昔之情,難免借景生情,心生一番感慨,尤為情真心切。聯想到寇準作為抗戰名相的過往曾經,陸游拜祭寇萊公祠堂時,崇敬和仰慕中有作《秋風亭拜寇萊公遺像》,其道:“豪傑何心後世名,材高遇事即崢嶸。巴東詩句澶州策,信手拈來儘可驚。”秋風蕭瑟,白雲飄蕩,皆是居無定所的物象,寇準將亭以此命名,不難看出,心中必是飽含著落寞與孤寂的情緒和心緒,就像當下此刻正在憑弔之人,陸游也是如此心境吧?
此篇《登白雲亭》就是源自於陸游《入蜀記》章節,文章以日記形式記錄了一場山水清歡,可謂別開生面,行文自然流暢。
作者以兩條線路入手探幽覓麗風景。一是從大地理背景入手,由遠及近,由狹隘到寬闊,由險要到雄麗,非常精確、有序地佈置了一塊風景幕布,適合構建任何景緻。以此為鋪展,記錄了山水風光,名勝古蹟,風土人情等,並對前人的碑文、詩詞做考證評論。二是以心情為發展線索,從雄峻高亢的石門關而下,抵達蕭瑟清冷的縣城,再而拜見莊肅的寇準祠堂,轉至“秋風亭”的哀婉清涼,最後來到“雙柏堂”“白雲亭”,發現此處清幽至極,是這次路途中最美麗的風景,也是最深入心懷的古蹟。
文章探幽,以“群山環擁”“古木森然”“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冷入人骨”等涼薄幽冷的詞藻寫意,加深了對心境的浸透,從而得出“天下幽奇絕境”的切身體會,將白雲亭風光的幽、奇特點推向更高、更深遠處。
作者言這裡“亭榭之勝,無如白雲者”,不知何故,卻經常空缺縣令?一句反問,讓人不由浮想聯翩。
我是作家江曉英,一起走進古代山水中,領略華夏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