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信仰之問
-
2 # 飲夢者
一聽到心理書,大家可能會普遍地聯想到那些深奧難懂的,心理醫生治療患者的那一類書藉,不免讓人有種聽而生畏的感覺。其實大家不必緊張,關於心理方面的書種類很多,那些溫暖感人的,能帶給人心靈成長的書藉都屬於心理書的範疇。所以給初一的孩子我們就可以為他們選擇這方面的書。
儘量為他們選擇那些通俗易懂的,全球經典暢銷的獲得很多人肯定和讚賞的書藉。初一的孩子應該不喜歡那種論述太多,太過刻板的心理書,那麼我們可以為他們選擇那些故事型的書,透過書中的故事來提高自己的認知,獲得心靈的成長。例如《小王子》、《窗邊的小豆豆》、《追風箏的人》、《解憂雜貨鋪》、《島上書店》、《擺渡人》、《高山上的小郵局》等等。這些都是讀者認可度很高的書,希望孩子可以透過看這些書真正愛上閱讀。閱讀真的能使人解惑受益!
-
3 # 東泰製藥苗傑
首先,個人比較排斥有些網友一看到問題,就掏心掏肺的恨不得把圖書館裝進孩子腦子裡,這種提供指向性意見和建議的網友你們要想清楚一個後果,你們可是不用負責任,不用承擔後果的啊!畢竟不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人生,憑什麼用助人為樂捆綁你的意識。樓主的問題是說一個剛上初中的“孩子”啊!呵呵呵……初一是什麼概念?!十來歲啊。
作為家長,我們要明白一個基本的“農事定律”,拔苗助長八成是毀人毀己。有句老話叫:七歲八歲狗都嫌,十三十四最危險……就是說十三、四歲是一個人成長最關鍵的時期,是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時候!所以,個人建議什麼時候幹什麼時候的事,什麼年齡讀什麼年紀的書。初一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精深,更多的是博大,博大更能讓孩子眼界大開、心智成熟,更有利於孩子建立成熟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做家長的,在看到孩子喜好心理學書籍的時候是應該高興,應該引導。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看書學習”這個廣義意願的喜好呢?!還是把這種喜好就僅僅定義為孩子對“心理學”方面的喜好呢?!
因為這個年紀過於專的學習偏好,結果除了可能會讓孩子走偏之外,更多的則可能是會導致孩子思維過窄。畢竟,他還僅僅是個懵懵懂懂的孩子,缺少社會認知和人生經歷,這個硬傷會讓他對很多成人都望而卻步的心理學中的人和事,不能夠“正確”的理解,這才是“過早的進行專向學習”所面對的最大問題……顧此失彼而得不償失……
個人建議:引導孩子將“看書學習”的意願延伸放大,不侷限於一個學科,透過溝通交流、鼓勵,甚至獎勵,讓孩子明白“看書學習”的重要性,比如經常帶他到圖書館或書店,慢慢強化孩子“看書學習”的行為習慣。
我堅信,孩子是可以塑造的!
所以,決定這個年齡段孩子走向的重要因素,還是在父母身上!
孩子前幾天偶爾看到一本心理方面的書,覺得挺好看,買回來已經讀完了。現在又要求再買其他的,我對這個又不懂,只能向大家求助了!孩子正上六年級,馬上小升初。
回覆列表
初一的學生閱歷太少,人際交往經驗還不足,所以還沒有到讀心理學書籍的時候。因為讀這種書必須有豐富的人生經歷,不然是讀不到東西的。
所以有人說,不到30歲,不要學心理學。其實就算到了30歲,每個人也還是有很多思維和經驗的盲區,判斷和認識還是有欠缺。
初中和高中這個年齡最有用處的,就是多跟人接觸,一定不要封閉自己,要積累知識和閱歷,在人際交往中去觀察和思考,不盲從書上簡單的解釋。
常見的趣味心理學、魔鬼心理學、心理測試純粹只是娛樂之作,用來聊天吹噓還可以,當做學問就不行了。
如果要讀關於人性、思想方面的書,可以閱讀的範圍有:
歷史歷史書裡有非常豐富的素材,在其中能看到各種人性,能夠彌補個人閱歷經驗的不足,讓自己視野更廣闊。
經典文學小說這類小說裡有人與人之間各種複雜的感情糾葛,在其中可以觀察人性,思考人生。
哲學簡史心理是相對較主觀的學問,研究人容易陷入主觀。所以要鍛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要了解人類的思想發展概況,免得陷入偏執和自以為是。
宗教入門書並不是為了去信仰宗教,而是為了瞭解人類的心理需求,和處理痛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