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立志成蟲

    這個情況應該是清朝統治者不得不對漢人做出的妥協讓步。清朝入主中原之初因強制漢人“剃髮易服”引發了大規模的抵制和反抗,以江陰最為著名和慘烈,閻應元帶著10萬江陰民眾或戰死或被屠殺無一逃走投降,倖存者僅老幼53人,幾乎全城殉難閻應元城破被俘英勇就義。但清軍付出的代價同樣慘重,死傷3王18將士兵75000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漢人堅守傳統禮法風俗習慣的威力讓清廷忌憚恐懼,清朝繼承了明朝大部分的典章制度,尊孔孟,對民間信仰習俗也干涉不多。漢人還有一個惡劣的習俗:婦女裹腳。滿人婦女是從來不裹腳的,清朝統治者明知裹腳是摧殘婦女的惡習,也只能放任不管了

  • 2 # 一貳一橙

    2006年,北京玉泉路附近的工地,出土了一具乾屍,這具乾屍身上所穿的是一套清朝的武官麒麟補袍,這是從一品的職業,墓主人的地位不言自明。在棺木上還刻有一句:“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官位卻是正四品的“中憲大夫”。

    而奇中之奇的是:墓主人的髮型是明朝的束髮樣式,而且在墓中還有著一件清朝樣式的陪葬龍袍。一時間引起不小的轟動。

    黃拙吾究竟何人?

    有學者認為:吾就是我,拙就是廢黜,黃通皇,黃拙吾的意思就是被皇上廢黜我。並由此推斷墓主人的真實身份,其實就是康熙年間兩次被廢的太子胤礽。不過後面這種推斷被推翻了:因為“中憲大夫”、“麒麟補袍”和“明朝髮型”三者都解釋不通

    胤礽雖然被廢,但依舊是清廷的理親王,不需要有官職和“麒麟補袍”,而且康熙雖然深愛漢學,可胤礽卻沒有記載過他有多愛漢族文化,又怎麼可能帶著前朝髮型下葬呢?最重要的是,胤礽下葬處是在天津黃花山的理親王陵,又怎麼可能出現在北京玉泉路呢?所以胤礽之說不足為信。現在流傳最廣,也是最可靠的說法是:黃拙吾是一位明朝遺老,明亡後投降滿清,官至中憲大夫。但一直思念前明,所以讓家人在下葬的時候,把自己的頭髮盤起來,仿造明朝髮型下葬,也算是全了自己一片思明之心了。

    至於“麒麟補袍”和“陪葬龍袍”也很好解釋:滿清入關之初,對投降的漢人大力宣傳,對他們也是賞賜甚多,“麒麟補袍”應該就是追封黃拙吾的官位,而“陪葬龍袍”應該是清統治者賜予的,而且是順治帝的可能性極高。

    因為在清初入關之時,對龍袍的管制還算寬鬆,越品級的衣服除了不允許穿在身上、不準燒燬、不準損壞之外,其餘的可以自由處理,包括變賣。而如果是御賜的話,則可以穿戴,甚至陪葬了。“陪葬龍袍”的來歷應該就是這樣的。

  • 3 # 消逝的鄉愁

    鄉愁為你解答。題主所說的一定是發生在北京石景山的“龍袍乾屍”未解之謎。

    在06年5月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的一個施工現場意外的挖到了一具清代的乾屍。伴隨著的他的出土,帶來了一系列的未解之謎,轟動一時,吸引著各方面的人進行研究和探討。

    雖然北京作為歷朝古都,擁有數量眾多的古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但這個墓地裡出土了北京地區唯一一具乾屍,而且屍身1.73米,左腳竟然有六個腳趾。

    此人下葬棺槨的棺頭上所載為: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但是專家查遍了所有的文史資料,都沒有找打任何關於黃拙吾的記載(下面都以黃拙吾稱呼)。陪葬物有康熙通寶,所以來說黃拙吾最早也就是康熙年間下葬的。但留著的是明朝的髮髻,顯然違背了清朝留髮不留人的舉措,何況他還是一個四品官員。黃拙吾共穿了三件衣服,外邊的補服上繡的卻是一品武官才有的麒麟的圖案,但是清朝憲大夫卻是四品文官。更奇怪的是裡邊還穿著只有親王以上才有資格享用的“四爪蟒袍”和“五爪龍袍”兩件龍袍。“五爪龍袍”是皇帝上朝時才會穿的禮服。多爾袞被鞭屍的一條罪狀就是生前私藏御用龍袍等欲置於棺槨之中隨葬,何況一個小小的四品官員。他手裡還握著只有皇室才配擁有的朝珠。

    以上只是對出土的黃拙吾所帶來的疑問給大家做一個詳細的說明,有的人推測是明朝皇室後裔,有的人推測是順治帝,也有的人推測“黃拙吾”為“吾黜皇”的意思,也就是說黃拙吾為太子胤礽。歷史不容戲說,至於黃拙吾是誰,目前都沒有確鑿的證據,是沒法下結論的,也就成了“龍袍乾屍”未解之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麼熱的天,不想下地幹活,被人說懶,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