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為42040
-
2 # 兇猛青史
電影《大明劫》中明朝統帥孫傳庭,有一句很關鍵的話,“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是糧食,民心就是源源不斷的兵源。”
明末的農民起義,源自陝北一帶的糧食欠收,明政府橫徵暴斂,導致了民變,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明朝雖然屢次擊敗包括高迎祥 張獻忠 李自成等人的義軍,但是起義的土壤仍然存在。
恰當明末的小冰川期,陝北一帶赤地千里,根本無糧可徵,窮困的農民掙扎在生死邊緣,而明朝中央,對實際情況不甚瞭解,既沒有救助災民的行動,也沒有救助災民的能力,只是一味派兵鎮壓。
這些舉動無異於抱薪救火,災民除了奮起反抗,別無活路。
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就是在這片別無活路的災民中,一次又一次崛起的,哪怕只是星星之火,也可以成燎原之勢。
-
3 # 流水晶瑩
主要原因有二:主觀方面,長期受壓迫受剝削,廣大底層農民生活極其艱苦,極其艱難,極其悲慘,未來的希望在哪裡?極其渺茫。此時的中國百姓就像一堆焦乾的柴火,而點燃這堆乾柴的火星就是李自成的起義。客觀方面,出身底層的朱元璋,深知底層百姓的苦難,在當上皇帝后,為了不讓他的後代不再受他當時所受的苦,便恣意分封其子孫,使其永遠衣食無憂,進而養尊處優,這無疑加大了底層百姓的負擔。長此以往,朝便不朝了。謝邀!
-
4 # 海鏡清
李自成之所以死灰復燃,主要還是因為明王朝對中原老百姓的壓迫,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程度,遍地餓殍,易子而食,正所謂“反亦死,不反亦死,何如反耶?”李自成選擇的時機和地點都很巧妙,就像在沸騰的油鍋裡澆上一瓢水,立刻就引爆了。
時機上,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災荒特別嚴重,連續數月乾旱、蝗蟲為害,許多地方顆粒無收,一斗米要賣一千文錢,連草根、木皮都成了稀罕物,“有父母食子女者,子女食父母者,夫妻、兄弟、朋友、鄉鄰互相食者”,道路上到處是人骨,“郊遊”的富貴者只能踩著骨頭走,真是一副令人不寒而慄的景象。但明王朝繼續加派剿餉、練餉,“於是鼠竊狗偷千百為群者不可勝數”,即使沒有李自成,也會有新的起義領導者出現。
地點上,河南省是明王朝階級矛盾最尖銳的地區,一個省封了七個藩王,加上官僚士紳豪強的強取豪奪,土地高度集中,而這些大地主一文錢的稅都不用交,所有苛捐雜稅都壓在農民身上。以河南彰德府武安縣為例,共計一萬零三十五戶,已經有八千零二十戶死絕。但是人可以死,稅不能免。剩下的二千零十五戶,仍然要繳納四萬四千七百九十五兩、米豆一萬六千四百餘石。能負擔得起嗎?肯定是負擔不起的,那也只有造反一條路了:“有集數千數百人於城隅周道而揭竿者”。
所以李自成於崇禎十四年進入河南後,立刻就把這些星星之火連成一片,化作燎原大火。李自成打出“不殺平民,只殺官”的口號,迅速從一千人增加到數萬人,在第一個月就攻破五個縣城,殺萬安王和豪紳一百餘人,於是投者益多。
面對農民的熊熊怒火,洛陽城內的福王卻惜財如命,守軍只能餓著肚子守城,憤憤不平,於是開啟城門放入義軍。李自成痛斥了福王富甲天下,當如此饑荒,不肯發分毫賑災,真是一個該死的奴才,遂將其斬首示眾。並將福王府中錢糧賑濟災民,“遠近饑民荷旗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老百姓的想法很樸素,誰能讓他們活下去,他們就跟誰走。
不但政府腐敗,明王朝的軍隊也腐朽透頂,雖然有幾個願意愚忠的官員,但大多數將領都儲存實力,使基幹不多、戰鬥力弱的李自成能夠越戰越強。
如三邊總督傅宗龍被困於孟家莊,部下總兵賀人龍、李國奇都不肯救援,傅因此被俘殺。繼任總督汪喬年被困於襄城,總兵賀人龍、左良玉、牛成虎、鄭嘉棟等都不戰而走,致使汪又被俘殺。朱仙鎮一戰,左良玉首先避戰而逃,其他將領也隨之而逃,十八萬明軍大潰。
這樣的政權,這樣的軍隊,被李自成覆滅還有什麼稀奇的呢?
回覆列表
這就是所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也是如。既有順利平坦的時候也有艱難困苦的時候。只要你能挺過來後面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