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揮弓探賾
-
2 # 大飛熊騎士
《鴻門宴》一事,詳細記載在《項羽本紀》,《高祖本紀》裡,則說得很簡略,甚至都沒有一句“語在項羽傳”這樣的記錄(《史記》一般寫到重複的事,會講明事在某某傳的習慣。)這就很明顯了,項羽,劉邦的“鴻門宴”應該在西漢建國後,廣為流傳,作為史官應該記錄下來,但又不能太高調,於是詳細記錄在《項羽本紀》。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高祖本紀》記載的鴻門宴說,沛公帶近百人,來到鴻門,跟項羽解釋。項羽說,都是曹無傷挑撥的。沛公因樊噲和張良,才能逃脫回營。回來後,立誅曹無傷。可是,沛公真是因為樊噲和張良逃脫的嗎?這裡故意忽視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項伯。
(鴻門宴上,項伯救劉邦)
沒錯,劉邦能逃離鴻門,樊噲和張良是出了大力的,但是畢竟對項羽來說,他們是外人,真正讓項羽放棄當時立殺劉邦的,是項伯。劉邦能放下戒心,赴鴻門親自來謝罪,也是因為項伯。總之,要不是有項伯,劉邦恐怕就在鴻門宴上血濺當場了。要不是有項伯,只怕以張良之智,樊噲之勇,在鴻門宴當時也是無能為力的。那麼項伯憑什麼那麼賣力的幫助劉邦呢?這個原因,個人認為也是司馬遷把“鴻門宴”寫進“項羽本紀”,不進“高祖本紀”的真正原因。
(影視中的項伯)
鴻門宴前,項伯因為和張良關係好,想解救張良。結果,張良把訊息告訴劉邦,並獻計以項伯為突破口。劉邦是怎麼表現的?這就是劉邦的情商了,他先問項伯年齡,得知年長。於是,劉邦就對項伯奉酒為壽,以兄事之,並約為親家。以項伯的“俠義”的個性(早年行俠),自然感動得“一塌糊塗”,所以他才會那麼賣力保護劉邦,成了“親劉派”。當然,劉邦這事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日後建立西漢,雖然給項伯封侯,但也沒和項伯成為親家。這樣的事,司馬遷如果寫進“高祖本紀”,豈不是突出了劉邦的“無能”和“違背諾言”,所以,個人認為這是最關鍵的原因。
-
3 # 文史長廊
一場鴻門宴挽救了劉邦的性命,但高祖本紀也只是輕描淡寫一下,相對而言項羽本紀記錄更詳細、更細膩。故事起源於懷王與諸侯說的一句話:誰先入關中者王之。分頭行動,宋義、項羽、范增向北發病救趙,沛公西進關中。沛公率先進入關中且有稱王的勢頭。
此時項羽兵四十萬,沛公兵十萬。望沛公率先進入關中,勃然大怒,正要宣兵進攻劉邦,劉邦自知兵力不敵項羽,在項伯的指示下負荊請罪。一場暗藏殺機的宴會拉開序幕。這是項羽舉辦的一次聚會,項羽是東家,有很大發言權利,而劉邦的局勢很被動。且一開始項羽是鐵了心要搞垮劉邦,可後來事態變化了。劉邦巧舌如簧,加之樊噲中間言說他們多麼多麼委屈。他們全程唯唯諾諾,把項羽襯得威風凜凜。項羽心軟了,幹掉劉邦顯得猶豫不決,范增用計謀也沒成功,劉邦最後藉機逃跑了。鴻門宴過程中把項羽態度轉變揮灑的淋淋盡致,正是這種改變致使放虎歸山。將鴻門宴加入項羽本紀更有利於突出項羽在鴻門宴中主角的地位,也有利於突出項羽形象。劉邦走後,范增就開口大罵:你這無知的小子沒法跟你共謀天下大事。更深層意義上說,鴻門宴是秦末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的一次宴會。這是一個折點,是項羽由盛到衰的過渡。對於項羽,此時此刻有著決定性作用。
回覆列表
清朝晚期官員、湘軍建立者之一、中國首位駐外使節郭嵩燾說:鴻門一會,卻處處寫得奇絕陡絕,讀之令人心搖目眩。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了一次在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皆發生重大影響、被認為是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原因的宴會,被司馬遷詳細的記述於《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壩上,未得與項羽相見。以生動、驚奇的情節特點,以眾多人物處在矛盾鬥爭之高峰中的活躍面貌,山雨欲來風滿樓、劍拔弩張、尷尬不安,之所蘊寓了鴻門宴中的人物形象和基本內容,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字裡行間,不虛美不隱惡地透露了司馬遷對兩個人不同的觀點。劉邦那副小人的面孔,更似於一個跳樑小醜,固然是勝者,得到了天下;而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西楚霸王項羽,死也死得那麼的有尊嚴,雖然是含恨自刎,卻贏得了後世無數讚譽。(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