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水淡泊3
-
2 # 乒乓時刻
拋開實戰談技術都是紙上談兵。教乒乓球十五年了。第一次聽說弧圈球分內弧和外弧,不知道又是哪位磚家給定義的新名詞。
至於哪種質量更高,這種問題都是在一些初學者腦中意淫出來的,在實戰過程中無論用什麼技術動作能讓球上臺,並且落點和旋轉能讓對手不舒服,這種技術就是質量最高的。
打乒乓球就跟學武功一樣,沒有基礎什麼都白扯,上來就要學最厲害的都是不現實的。學乒乓球不能心急,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乒乓球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動作,而是內在大腦對身體的控制能力,也可以理解成武功的內功,內功練好了學外在的動作就會事半功倍,如果不會內功就練外在動作,前期雖然會有點效果,但是到瓶頸期就很難有突破了,這也是很多球友最困惑最解決不了的問題。
-
3 # 帶刀老李
有人回答是意淫,還真不是意淫。說兩個人就知道了。老瓦的拉球,典型的內弧。拉過去的球,落臺後往對方右側拐比較多。王勵勤,外弧吧。有一場對波爾還是誰忘了,拉球過去,落臺後,直接往對方左臺飄。
當然不管內還是外,整個動作結構還是一樣的。如果真要講究,王勵勤那個按著現在的說法,就是叫撇拉。也就是說,不管啥,先把正手攻球練好了,再說其它。
-
4 # 淡定哥很淡然
個人感覺外弧技術比較高檔,球能更爆球性更好,內孤這技術光摩擦沒撞擊,優點是有的,就是旋轉,有時候強有時候又不強,但是光摩擦摩擦多與撞擊這個不是很好了,現在高手都不太用這技術。
弧圈球是一種帶有強烈前進運動的上旋球,特點是既有強大的攻擊力又有很強的穩定性。按擊球的方位來劃分,弧圈球可分為兩種:正手弧圈球,反手弧圈球。
◆內弧和外弧的定義
內弧:假設觸球時球拍垂直於檯面,在觸球的過程中,球拍先傾斜往前上磨擦,然後再往前磨擦包球(即下圖中球拍角度由紅線向綠線的變化)。內弧拉球先迎球、咬球、吃球,然後包著球"拖"著往前上方走,球從觸板到離板都是在磨擦球拍。 外弧:和內弧正相反,在觸球的過程中,球拍由前傾逐漸向垂直角度轉化的是外弧拉球。(即圖中球拍角度由綠線向紅線變化)。
簡單說,所謂內弧和外弧就是球拍觸球瞬間的摩擦方式。
按照此前有人的解釋是這樣的:內弧就是用球拍“包裹”住球摩擦,外弧就是用球拍“蜻蜓點水式”爆擊球摩擦。示意圖如下:
◆內弧打法與外弧的打法
外弧打法:其實就是咬球式的厚磨擦拉弧圈,透過轉腰帶動上臂、前臂向側後引拍,以肘關節為軸,向左前上方揮動,其揮動軌跡近似於"小弧型",小臂的收縮動作以直線為主,乾淨利落,球拍走出的外弧軌跡如上圖。擊球時,以腰部帶動上臂向左轉動,當上身接近正對球檯時,迅速收縮前臂。前臂向前上方揮動,壓住拍形,摩擦來球的中上部。(見下圖)
內弧式打法:基本動作和正弧拉球動作一樣,動作幅度更大,持拍手臂由下向上發力,注意前臂快速收縮,觸球瞬間,儘量加長磨擦球體的時間,磨擦力度較小,但磨擦時間較長,吃球較淺,打出來的球速度相對外弧慢,球旋轉而有點飄忽。(如下圖)
外弧的優勢:一是因為加大了對球的撞擊,使球的速度更快、力量更大,有爆衝的效果;球的飛行弧線低,落到對方檯面後快速下沉,而使對手很難回擊或回防,攻擊性強;二是當來球比較輕、短、軟時拉弧圈時不容易漏球,穩定性高。 內弧的優勢:控制弧線使擊球不出臺,出球更富於變化,但力量、速度較外弧差。
◆內弧打法和外弧打法哪一種更好?
每個人的看法不同,但多數人認為:專業運動員更多的用外弧打法為主,業餘運動員用內弧較多,但不絕對。
比如王勵勤就是是典型的外弧打法為主,勢大力沉、快若閃電,略帶暴力美學,孔令輝、許昕更像是內弧,球變化多端、角度刁鑽。
其實弧圈球就是同時既要撞擊又要摩擦球罷了,拉內、外弧的區別簡單點是撞擊和摩擦的比例、弧線的區別,只要適合自己的技術特點就好。
最好就是兩種方法結合,在實戰中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