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雨看世界工作室

    上游河床裡的石塊大,中游河床的石塊大大減小,是比較粗的沙粒和比較小的石塊,下游河床往往是比較小的沙粒,石塊幾乎沒有了。

    河流水能夠搬運物質的質量與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河流上游往往流經高山峽谷區,數量速度快,流水的搬運能力強,只有大塊石頭才可能搬不動,比較小的石頭隨水繼續向前流。河流中游地區河道較寬,水流減慢,大部分石塊就不能隨水流到,沉積在河床裡。河流流到下游河道更寬,水流更慢,大量細小的泥沙也可能難以繼續前行而沉積下來。這樣以來河流的沉積物形成由上游向下遊越來越小的規律。

    0

  • 2 # 西遊評論

    這個問題我很有經驗,因為我的老家就處於一條河流的中下游。

    距離我的老家兩裡的地方掉水漫頭,五里地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的名字叫石罷。小時候對石頭的問題特別感興趣,尤其是這個村莊的名字叫石罷!始終搞不明白,後來問我的父親,他說村邊河裡的石頭到了那個村以後就沒有了,全是沙子。小時候為了這個問題,我特別驚訝,總是覺得石頭怎麼會跑呢?我曾經蹬著腳踏車專門去看了一趟,真的是很神奇,那個村以後河裡面沒有石頭。

    後來稍微大了一點上初中的時候,因為要學地方歷史。我才知道我們那個地方就是大禹治水,曾經重點治理的地方。我們村的南邊40公里有一個水庫是建國以後修的,那個水庫的名字就是陸渾水庫,在洛陽市伊川縣。村邊的那條河就是伊河,發源於萬安山,山南邊相傳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陸渾戎的聚集地,那個山上到處都是大石頭,伊河經過龍門山,也就是現在的龍門石窟,十公里後就到了我們村。

    我們村的石頭都是拳頭以下的這種石頭,去過龍門石窟的人都知道,伊河歷史上總是發大水,龍門石窟,下面有武則天河道記載發大水河水上漲龍門大佛六米深的地方。

    我的父親因為修陸渾水庫,離開我們了兩年,我天天盼望他能夠回家,父親回來的時候,過度勞累,落下了駝背的終身殘疾。那時候,興修水利,所有的人都是義務勞動。自帶乾糧沒有工資。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這一輩人,他們戰勝自然,希望我後來人營造一個美好家園的那種心態,不求報酬,真的是很讓人震撼!

    我特別有石頭情結,每次回老家都帶上孩子去撿兩塊石頭,因為那個石頭可能見證了大禹治水,劉秀在河邊散步,武則天東都洛陽大唐盛世,現在落到我的手裡,也算是寶貝

  • 3 # 藍遠飛

    生在河邊的人,都知道。河床底部都會沉積很多的石塊。

    至於上、中、下游石頭的區別。這要從石頭是經歷怎樣的經過,才來到河流裡的。

    我們都知道,由於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產生溫差。使山上的石頭風化,變小。滾落在底窪地或小心溝裡。在雨季,石塊伴著形成的水流沖刷下,來到河的上游。

    此時的石塊,由於石塊在水流的沖刷、滾動、相互撞擊、破碎……等作用較小。所以稜角分明,塊頭轉大,並且雜質較多,質塊相對疏鬆。

    到了中游,由於河水的磨礪、石塊運動時的相互作用……等原因。石塊變得圓而潤,質塊相對較硬,雜質變。

    由於較軟的部分彼沖刷掉,只留下轉硬的部分,形狀也各不相同。惹人喜喜歡!名之曰奇石。

    若中游還有山、丘、有石頭的高地等!也就還有部分上游形狀的石塊

    到了下游。由於地勢較為平坦。

    石頭都是上、中游流下的石頭。經過了千迴百轉!大浪淘沙。只有較硬的石塊,才能有倖存留來!石則都成為泥沙。

    所以,石塊轉小,轉硬。其中不少寶貝喲!有心的朋友!不妨經常去轉轉!一夜發財!不是夢。

  • 4 # Master黎

    在我的家鄉,有一條河流,叫做整合河,上中下游區分可以說是很明確的:

    上游階段屬於山澗,當然水邊的石頭都是一人高大的大石頭為主,沙子很少,也沒有沙灘。

    中游階段屬於山腳田邊,河流跨度漸寬,石頭以二三十釐米直徑的鵝卵石為主,帶有一部分沙子。

    中游跟下游分界的地方旁邊是一條村子,河流穿過村子的後面田地,村子就叫做沙頭村。河流從這條村子開始,就有沙灘了,石頭很少,沙子很多,為沙子出現的源頭,故此村子叫沙頭村,小時候我也不懂得為什麼叫沙頭村,原來是沙子的源頭從這裡開始,也就是下游出現的標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駕遊長途開車怎樣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