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觴淺酌月
-
2 # urna風之度0
怎麼看待曲高和寡的高學問的人?
看待與對待有時是同一的,有時是不同的。如:尊重他,是看待;冷落他或滅掉他或重用他,是對待。
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方式對待有學問有思想的人,很不同。
有時,有思想是一種很危險的事。
歐洲進入黑暗的中世紀,羅馬教廷堅持“地心說”,波蘭科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但不敢發表。喬爾丹諾·布魯諾,支援“日心說”,進一步推匯出“宇宙無限論”,教廷當然不能容忍,將其在羅馬鮮花廣場焚燒至死。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以實驗及觀測證實了日心說,因為提倡宣傳日心說,晚年被教會終身監禁。
西歐近代經歷了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以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為代表)、宗教改革(以馬丁路德、慈運理、加爾文、約翰·胡斯為代表)與啟蒙運動(以伏爾泰、狄德羅、盧梭、康德、霍布斯為代表),步入到資本社會時代。
資本重視競爭或壟斷,社會普遍對思想科技文化精英予以尊重,重用,宣傳。
丘吉爾曾經說:“我寧肯不要印度(這個殖民地),也不能沒有莎士比亞。”
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時,據說世界上只有三個人能看懂,英國物理學家愛丁頓爵士甚至說:“我在想那第三個人是誰?”即使如此,曲高和寡的愛因斯坦還是為社會所尊崇,其理念為社會傳播。
霍金很幸運生在英國。如果生活在某些國家一定會被視為一個異想天開的殘廢。因為他一不會賺錢,二隻會思考一些別人聽不懂的量子物理理論研究,這玩意太遙遠,不能產生經濟效益,沒誰會給經費他;三他身體差,不討領導喜歡。
中國古代對有才能的人,要麼為我所用,要麼除掉他。
公叔痤向魏王舉薦商鞅,“年雖少,有奇才”,“舉國而聽之”。魏王不置可否。公叔痤建議道,“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商鞅),無令出境”。
清代實行“文字獄”,人才多的是,有思想的人即被清洗,只要聽話的。
-
3 # 法度之家
任何一個人都有各自的理解,差異性的認識!知不等於識!學文再高不歷風雨難見彩虹!現代人有好多人自覺高高在上!卻麼事不懂!有人學問高深卻大智若愚!因為人無全人!所以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包容,容下與眾不同!融入世界之林!這才是人類’持續發展的本源之道!愚人釋道!志法!
-
4 # 壺天散墨310
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謗多。一齊之傅幾何?眾楚之咻易亂。所以為人要儘量低調,講話要力求通俗。老師教學生要由淺入深,循循善誘。醫生開藥方要字期清爽,藥期共曉。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只要你不是故弄玄虛,相信大家都會喜歡你的。物極必返,器滿則傾,有的人得確稍有一知半解就覺的自已很了不起,高深莫側,瞧不起別人。豈知郭沫若尚拜小女子為一字先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這方面也許你是大師,在那方面也許你比童稚還不如。所以做人要謙虛,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在我們平時生活中其實也有對映,舉個簡單例子吧,還記得當年學生時代,你和當時的“學霸”是不是要好的朋友?每個領域我們都可以看成是一座“金字塔”,站在塔尖上的人,往往如此。
紅樓夢裡對妙玉有一句判詞:“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並不是他們不想有朋友,而是真正的曲高和寡,能和他們有精神交流的人少之又少。就比如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他站在你面前,我覺得除了瞻仰之外,我們沒有其他任何事情可做。人家是“一身而系禪宗五脈”的大德高僧,而你我只是連阿彌陀佛都搞不懂含義的門外漢,這樣的差距,豈能有交流?再比如說前些日子去世的霍金,人家的學術理論高度,一般人連想都不敢想,更何談成為知己?
從另一方面來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生活的圈子不同,思想的境界各異,對事物的看法認知能力也不盡相同,你我又怎能知道人家沒有朋友呢?那些學問高的人他們自有的生活圈子,只是不同於你我,普通人根本不能融入,也就顯得比較神秘了。有句話不是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嘛?
不知這樣的解釋能否讓題主滿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