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品書畫

    碑與帖只是風格上的不一樣,書法的核心是一樣的,就像我們說話,有的輕言細語,有的高昂嘹亮,兩者要融合需找到它們交匯點!

  • 2 # 子衿書法

    如何區別碑帖,這是大多數書法愛好者很模糊不清的一個問題。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談一談區別碑與帖的方法。

    先來談碑的問題。碑,就是石碑。刻在石塊上的文字,用紙摹拓下來,就是我們所說的拓片。經過剪輯成冊,用於書法學習。碑有摹崖,造像,碑石,銘文。碑有先書後刻與直接刻石兩類。刻石又分單刻與雙刀刻兩種。以雙刀刻為佳。如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唐代碑刻《九成宮》《化度寺》《皇甫君碑》《麻姑仙壇記》《多寶塔》《玄秘塔》等,都是碑刻中的精品。我們現在把唐代這些名碑當成了帖,這是錯誤的。

    帖是把墨跡作品,用雙鉤摹刻的方法制作在木板上,再用紙摹拓製作成拓片。裝訂起來就成了帖。最早的帖是宋代淳化年間製作的《淳化閣帖》。這是第一部收集了唐代以前的著名書法家字跡製作而成的字帖。全部十冊。王羲之父子二人佔去了一半,古文一冊,帝王書一冊,三冊為歷代名臣作品。比較有名的字帖除了《淳化閣帖》,還有《大觀帖》《絳帖》《三希堂法帖》《停雲館法帖》《戲鴻堂法帖》《快雪堂法帖》《寶晉堂法帖》,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字帖。

    除了碑和帖以外,還有墨跡。學習書法最好的範本就是墨跡。要得到古人書法的用筆方法和氣韻,必須要學習古人的墨跡作品。只有在墨跡中才能領略到精微的筆法和他們的神韻。

  • 3 # 石千石519

    怎麼樣融合?例如:碑中方筆,這個特點,就可以取之過來,融入自己的書寫中去。又例如:有的間架有特色,就可以融入到字中去。再例如:現代某人的線條有沉澀之運筆,吸收進來。透過這樣的吸收範本,再加上自己的多年實踐積累,就是一幅好作品了。

    無論是書法、中國畫、篆刻藝術等等,都用這個方法進行學習,這個方法就是:繼承了前人優秀的長處,又有自己的個性,其作品就有靈魂了。

    學任何人的優秀作品,不要全取,全取了往往很難跳出來的。把其原理、方法取過來就是巧學巧幹了。完全一樣的的學過來,表面上好,實際沒有領會藝術精神實質。大家應該知道現在的""自助餐""吧,就是各種食物取幾分,就自然形成一餐不錯的美食了。我們學習傳統藝方法就是:""自助餐"",各取幾分,捨棄糟粕,吸收優秀的東西!用這個方法很容易形成自我風格了!

    很多的範本,學習者必須要有這個意識:都只是某個點、某一處好。假若學習者是個有心人,都""拿過來"",作品就是:集優秀於一身了!這樣遠比傳統臨摹先進多了乎?!

    很多的人還是在大談、特談臨摹古人作品,這個學習方法非常侷限吸收!現在的條件好了,看的多了,眼光遠比古人學習條件好了,為什麼還要用臨摹方法來繼承、學習入門呢?!讀熟了某人範本,再區域性實踐,這樣掌握效果非常好。節約了很多的寶貴時間了。這個學習藝術方式方法,其目的就是為了走出瓶頸期,打下一個不錯的伏筆。這樣好不好呀?回答是肯定的!

    這個方法是我的學藝、從藝方法!

  • 4 # 山西河東洗心齋書法

    碑學與帖學是在清代才提出來的,將漢字銘刻在碑上,用以論文敘事或寫一些墓誌之類的內容。這些碑在歷經風雨或深埋於地下很多年被髮掘後,有的斑駁嚴重,字的邊緣已不平整,這種滄桑感與厚重感非常符合書法“錐畫沙"的筆法,而且留傳下來的名碑如漢隸、秦篆等,表現出非常豐富的意趣與姿態,這些都成為後學者爭先效仿的表現手法與努力追求的藝術高度。帖學是在紙張出現以後才留傳下來的。由於紙張剛出現後,比較昂貴,量也稀少,只有達官貴人才有可能享用,因此留傳來的精典名帖極少,對於書法學習者來講,帖學更有利於看清楚筆法的來龍去脈,起承轉合,對於筆法的研究學習非常有幫助。

    學習書法時碑與帖都要去學,學碑易得其厚重、雄渾、豪放、大氣的藝術特徵,學帖易得其靈動、自然、平實、豐富的書學內涵。寫碑時要融入寫帖的筆意,寫帖時要融入寫碑的筆意,這樣學碑寫出的字便少了呆板,學帖寫出的字便多了厚重。啟功先生有句話講的很好,就是“透過刀鋒看筆鋒",只要悟透了這個道理,碑與帖的融合便有了切入點,假以時日,自然書藝大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網際網路上,怎麼預定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