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偉哥說文史

    “二王八司馬”事件的具體經過為:

    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等人要實行改革,史稱“永貞革新” ,而這個改革的重點是削弱藩鎮和抑制宦官。

    這當然引起了藩鎮節度使和宦官的不滿,於是“二王八司馬”就被圍毆了。

    戰況是相當激烈,連當政的順宗都被迫退位稱太上皇,結果當然可想而知。王叔文被貶之後被賜死,王伾死於貶所。其他八人被貶為邊州司馬,所以才被稱為八司馬。

    其中,柳宗元被貶到了永州,之後就寫下了《撲蛇者說》這一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文章,什麼?你不知道?那“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你應該聽說過吧。

    而劉禹錫。在被貶和州後,也寫下了《陋室銘》這個千古名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佳句,我至今都非常喜愛。

    最後,在補充說兩句,漢朝、唐朝、明朝這三個朝代,是宦官專權非常嚴重的朝代,嚴重到已經威脅到皇權,於是就產生了一系列的爭權事件,這是與皇權和相權之爭不同的形式。在我看來,在皇家集權的中央,宦官專權本不該出現的,卻又切切實實的發生了,歷史真是神奇。

  • 2 # 江湖小曉生

    著名的文人,很難成為政治場上的老手。唐順宗時期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其實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這些人發起了永貞革新,主張改革吏治,打擊宦官集團,還政於皇帝之手。可惜最終改革失敗,全都被貶為了州司馬。

    所謂二王,指的是翰林院待詔王叔文以及翰林學士王伾,此外,八司馬指的是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等八個銳意改革之人,在改革失敗後,他們統統被貶為州司馬,流落各地。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次二王八司馬事件呢?主要是因為唐肅宗有改革的夢想,因為唐德宗遺留下來的麻煩太多,但是他只在位半年時間,改革也只持續了146天便宣告失敗了。永貞改革的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具體來說有這麼幾點。

    第一、改革派內部矛盾重重,自身並不團結。

    王叔文和韋執誼可謂是改革派的兩位大拿,前者是翰林院的老大,後者是唐朝宰相。那麼韋執誼的宰相是怎麼得來的呢?這當然要感謝王叔文的提攜。

    王叔文提攜韋執誼成為宰相的這件事,早就是公開的祕密,為此韋執誼內心非常痛苦,他總是想著擺脫王叔文的束縛,不希望人家在他背後說三道四。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韋執誼總是故意跟王叔文抬槓,他認為這麼做就可以達到他所想的效果了。在處理御史竇群、宣歙巡官羊士諤的問題上,兩人就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除此之外,王叔文字來是要殺劍南支度副使劉闢的,卻也遭到了韋執誼的阻攔,為此兩個人從此成為了死對頭。

    中飲,叔文白諸人曰:“叔文母疾病,比來盡心戮力為國家事,不避好惡難易者,欲以報聖人之重知也。若一去此職,百謗斯至,誰肯助叔文一言者,望諸君開懷見察。”又曰:“羊士諤非毀叔文,欲杖殺之,而韋執誼懦不遂。叔文生平不識劉闢,乃以韋皋意求領三川,闢排門相干,欲執叔文手,豈非凶人耶!叔文已令掃木場,將斬之,韋執誼苦執不可。叔文無以對。---《舊唐書》

    王叔文的老媽去世了,他回家守孝,這個時候韋執誼大權在握,完全不理會王叔文的所有要求,使得王叔文甚至打算謀劃殺掉韋執誼,可見改革派內部的矛盾到了何種地步。

    這兩位改革派的領袖人物,互相猜忌到了這種地步,又讓其他人該如何和睦相處呢?所以說改革派內部的內訌,其實是八司馬事件的重要原因。

    第二、改革派拉幫結派,不成氣候的時候就開始想著分贓。

    王叔文和王伾那都是唐肅宗做太子的時候,最為信任的老師。等到唐肅宗上臺以後,這兩位當然是得勢了。

    他們倆當權以後,雖然提出了改革,但是自己也深陷權力的旋渦之中。比如說王叔文坐鎮翰林院以後,他開始不斷扶植自己的親信進入高層。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把韋執誼立為了宰相,此外還有就是提拔了很多朋友做官。兩位領導都這麼做了,改革團隊裡的其他成員當然也都紛紛效法。

    所以說整個唐朝官場,一時間被這幾個人搞得是烏煙瘴氣。除了霸權,他們還貪汙,據說王伾當年專門在家裡做了一個大木櫃。

    然各有所主:伾主往來傳授;王叔文主決斷;韋執誼為文誥;劉禹錫、陳諫、韓曄、韓泰、柳宗元、房啟、凌準等謀議唱和,採聽外事。而伾與叔文及諸朋黨之門,車馬填湊,而伾門尤盛,珍玩賂遺,歲時不絕。室中為無門大櫃,唯開一竅,足以受物,以藏金寶,其妻或寢臥於上。與叔文同貶開州司馬。----《舊唐書》

    這木櫃用來存放別人送來的賄賂,王伾和他媳婦兒晚上常常躺在大櫃子上睡覺,如此貪腐的行為,又如何把改革進行到底呢?

    這場改革才剛剛有點眉目,王叔文、王伾這一幫領袖人物,就想著霸權、貪汙,可見改革並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未來。

    第三、改革派的背景薄弱,權力有限。

    王叔文和王伾等人,雖然得到了唐肅宗的信任,可是唐肅宗在唐朝的權力,那是相當有限的。自從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其實唐朝皇帝的權力,就已經被地方節度使們給分去了一半。

    除了外面的藩鎮,這唐朝朝廷內部的宦官,也是長期掌握著朝中大權,所以唐肅宗自己的權力都是有限的,他又如何去保證王叔文他們的權力呢?

    王伾為之論請,乃許三、五日一入翰林,竟削內職。叔文始入內廷,陰構密命,機形不見,因騰口善惡進退之。人未窺其本,信為奇才。及司兩使利柄,齒於外朝,愚智同曰:"城狐山鬼,必夜號窟居以禍福人,亦神而畏之;一旦晝出路馳,無能必矣。"---《舊唐書》

    不管是藩鎮還是宦官,他們始終都不買改革派的賬,想要讓他們交出兵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在唐朝紮根很深,早就是盤根錯節了。

    王叔文這些嫩頭青,根本就沒辦法撼動藩鎮和宦官的地位。所以就算他們再努力,其實也沒辦法與這幫人平起平坐。

    唐肅宗給了他們一時的榮耀,他們就飄飄然了,這樣反而會遭到真正掌權之人的記恨。所以當宦官集團和藩鎮集團,向王叔文等人發起進攻的時候,這幫人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總結:實力不濟,又內訌不斷,難怪都被貶謫。

    八司馬事件,直接導致劉禹錫、柳宗元這些忠志之士,淪落到了社會基層。他們本來可以在唐朝中央大展拳腳,卻因為領袖人物的缺陷分歧,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王叔文、王伾、韋執誼等人,作為永貞革新的領袖人物,並沒有起到一個比較好的帶頭作用。革命尚未成功,他們便想著分享勝利的果實,甚至因為分贓不均而大打出手,這樣的改革派領袖怎麼可能成功呢?

    唐憲宗上臺以後,王叔文被賜死,王伾被貶後憂鬱而死,剩下八個人相繼都被貶為各州司馬,柳宗元成了永州司馬,那首《捕蛇者說》就是在這個時候寫出來的。

    劉禹錫本來想要在官場大幹一場的,沒想到還沒怎麼出人頭地,就因為改革失敗再也沒有得到過重用。

    參考資料:《舊唐書》

  • 3 # 書澤

    這個原因應該很容易找到,我簡單歸納一下吧。

    就是宦官的北司和宰相官署的南衙之間爭權的一次事件,另外還有一個“甘露之變”。這二者是南衙北司之爭最為激烈的兩次事件。

    而產生南衙北司之爭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宦官的權力日益擴大,引起了朝臣與皇帝的不滿,於是產生了爭權的各種事件。

    唐中後期的宦官專權非常嚴重,宦官與朝臣的鬥爭一直持續到唐末,宰相崔胤引朱溫入長安,盡殺宦官700人,宦官專權的局面才結束。

    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等人要實行改革,史稱“永貞革新” ,而這個改革的重點是削弱藩鎮和抑制宦官。

    這當然引起了藩鎮節度使和宦官的不滿,於是“二王八司馬”就被圍毆了。

    戰況是相當激烈,連當政的順宗都被迫退位稱太上皇,結果當然可想而知。王叔文被貶之後被賜死,王伾死於貶所。其他八人被貶為邊州司馬,所以才被稱為八司馬。

    其中,柳宗元被貶到了永州,之後就寫下了《撲蛇者說》這一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文章,什麼?你不知道?那“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你應該聽說過吧。

    而劉禹錫。在被貶和州後,也寫下了《陋室銘》這個千古名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佳句,我至今都非常喜愛。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希望對您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什麼時候發現自己似乎有了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