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祖國一份子

    看問題要看積極面,達到本我和積極面向呼應,事物都在震動處於同一個頻率的時候你就是積極的,而且成功的機率很大,工作和家庭生活不能混為一談,家是幸福的港灣,工作是實現自己我的地方,都需要快樂,找到快樂,你就是快樂的,

  • 2 # 心理諮詢師沈秀瓊

    長期嚴重焦慮特別影響自己的身心狀態,帶著嚴重焦慮和孩子相處,也的確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降低孩子的安全感、信任感、自主性等等等等、影響孩子和內心及外界還有一切人、事、物的關係。

    焦慮往往提示了我們內心存在深層的心理衝突等必須要認真處理。如果焦慮至存在明顯軀體不適,比如嚴重心悸、失眠、脫髮、頭痛等等,建議到正規精神專科醫院確診是否需藥物幫助。如果是,需要遵醫囑治療。並且需要諮詢精神科醫生我們的狀態何時適合同時尋求心理諮詢幫助。如果診斷不需要藥物幫助,建議儘快尋求心理諮詢幫助。透過心理諮詢,探索我們焦慮的心理根源,求得相對徹底穩定的改善、也儘量避免影響孩子。

  • 3 # 給予的YU

    很多人都以為,焦慮是“心理”出現了問題,其實不是。焦慮本質上是我們的大腦無法忍受外部環境和行為與它的不一致性。此話怎麼說?大腦天生喜歡好訊息,難以接受壞事情的發生。因此當壓力來臨時,我們的大腦會本能地擔心、害怕。壓力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殺傷力,真正傷害我們的是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所以,面對壓力時,我們可以焦慮,但要學會控制它源源不斷的釋放。如何控制?請接納壓力,跟它做朋友。前面說了,焦慮其實是大腦對壓力的牴觸、抗爭產生的後果。如果說壓力本身對我們來講是噪音,那麼焦慮等負面情緒就是擴音器,將噪音音量無限放大。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做的,是關掉擴音器。關掉以後,我們跟壓力其實就成了平等的、互不影響的獨立個體。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會跟壓力建立積極的友好關係了。比如當我們生病時,不可避免地會埋怨自己不給力,給家人帶來負擔。我們不妨換一種態度,像安撫自己的孩子一樣撫慰自己的身體,感謝身體這麼多年來的無私付出,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這並非一碗雞湯,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在接納和感恩一件事情的時候,身心是平和的,情緒是流暢的。可以嘗試每天做10-20分鐘冥想。當我們的大腦能夠接受我們所面臨的環境並且心存感恩時,我們的焦慮情緒至少會降低一半。

     

    第二點,接納並不代表“得過且過”,任由環境操控我們的生活。接納和感恩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我們需要做積極的改變。我們都知道,一個長期焦慮的人是很難主動敞開胸懷,做出改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為焦慮就像一個永無飽腹感的黑洞,一旦我們嘗試做出改變,它便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威脅,會千方百計想辦法將我們拉扯回去。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該幹嘛幹嘛去,該吃吃,該喝喝,該看醫生看醫生,該旅遊旅遊...可能內心的焦慮不允許我們充分享受生活,做應該做的事,但是不要緊,讓我們暫且帶著一些心理上的不適感去享受生活吧。第一段說過,大腦很難容忍外部行為與它的不一致性,當我們開始做出積極改變,擁抱生活時,大腦為了跟我們的行為保持一致,也會努力協調自我,開始變得開心。比如我們浪費了一天的時間在毫無意義的事上,覺得自己很墮落,很不上進,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儘快停止評價自己,將注意力轉移到應該做的事情,哪怕只有一個小時,我們也可以澆澆花,打掃下房間,或者處理一部分工作。即使我們沒能完成預定的所有任務,也不會覺得太過內疚,因為我們的大腦已經知道,我們在開始行動了。

     

    另外,作為一個家長,擔心自己的情緒影響孩子也是正常、無可厚非的。首先我們要明白家長也是凡人,雖說為母則強,但從來都沒有100分的母親。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父母在大多數時候可以保護他們,但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失控,也會毫無辦法。做真實的父母,比做完美的父母,重要多了。做一個接納+積極改變的父母,不但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還能讓孩子學會如何對抗挫折,如何在逆境中生存。最後,強烈推薦哈佛大學幸福公開課,猶太人本沙哈告訴我們對付焦慮的最好方法不是用力清理它,而是再造一條快樂渠道,當這條渠道足夠寬大時,自然會取代我們大腦裡的焦慮渠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非醫學專業,想學醫怎麼辦?可以再去醫學類院校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