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蝴蝶花雨

    魯迅和秋瑾,他們同為革命者,最後怎麼就分道揚鑣了呢?這其實是他們的思想意識的分歧造成的。

    魯迅是1902年到日本留學的,而秋瑾是1904年。秋瑾到了日本之後,在同鄉會上,看到魯迅慷慨陳詞,壯懷激烈。她因此對魯迅很是讚賞,儘管沒有什麼交集,但是身為革命同志,相處還是和平融洽的。

    那麼,他們後來怎麼就又發生分歧而走向不同的道路呢?魯迅在許壽裳的介紹下,加入了暗殺組織。接受任務之後,魯迅發出了一個疑問:“我要是犧牲了,誰來替我照顧我的母親呢?”就是這一句話召開了白眼,並被認為,他這是打著母親的幌子來臨陣脫逃,而秋瑾更是對魯迅嗤之以鼻。

    後來,因為清政府對留學生的打壓,日本政府出臺了《取締公約》。這時,留學生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罷課回國,一派主張留下來繼續學習。秋瑾是第一派,他到處演說,鼓動學生回國。魯迅則認為事情還沒有到無可挽回的地步,不必要採取這麼激進的方式。而這又被回國派所不恥。在陳天華的追悼會上,秋瑾更是情緒激動,拔出倭刀,判處胡漢民,魯迅等人死刑。

    作為一個鐵血改革派,用鮮血踐行自己的志向,是讓人敬仰的,至今為人銘記。因此,秋瑾犧牲後,魯迅多次在文章中表達出對秋瑾的尊敬。而作為思想家的魯迅的選擇也沒有錯。沒有他的選擇,我們文學和思想的天空是不是要暗淡許多呢?

  • 2 # 劍風撩歷史

    魯迅和秋瑾都是反清民主人士,都主張推翻滿清帝國。都在日本留過學,而且又是紹興老鄉,認識時都相見恨晚本應該是志同道合的戰友,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以反目成仇收場。令人唏噓!

    魯迅出生於官僚世家,由於家道中落,父親因病去逝,為了生計迫不得己去世人瞧不起的洋學校讀書。魯迅18歲那年,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進了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辦的,在此期間他學習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1902年,他 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學校學醫,以此想改變中國體質,丟掉華人“東亞病夫”的帽子。後來棄醫從文,想用寫作的方式喚醒華人,在那段時期魯迅逐漸與革命人士的接觸中成了以寫作為武器的民主人士。主張透過演講,請願,運動等曲線救國的方式推翻滿清!

    秋瑾,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璇卿,號旦吾,東渡日本後改名為秋瑾,字競雄,自號“鑑湖女俠”,祖籍浙江紹興。1875年11月8日生於福建閩縣,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反清民主革命志士。辛亥三傑之一。後東渡日本,並加入三合會。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年僅32歲。

    秋瑾也是出自官宦世家,但相比魯迅而言,秋瑾的成長可以說是一帆風順。秋瑾是在優裕的生活和歡樂中度過童年的。祖父,父親在當地都是有實職的官員。她是那個時代的另類!自幼喜詩好文,俠義心腸,豪爽奔放,快意恩仇,藐視禮教!幹說幹敢!

    縱觀二人,魯迅的成長經歷家環境,和他的受教育的過程,以及後來留日學醫在棄醫以文,再以此為武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魯迅是一個做事理智,仔細,嚴謹,循序漸進,對於滿清充滿了憤怒。然而對文學的熱愛又使他充滿理想,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由此說明魯迅是一個“憤青”的文人。其本質上還是文人,更習慣於以筆為武器!而秋瑾的成長經厲和家庭環境,使秋瑾性格外向,豪邁奔放,快意恩仇,果敢決斷,說幹就幹。這跟魯迅的性格基本完全相反,再加上對封建禮教異常的蔑視造成她性格上一定程度的極端化。主張暴力推翻滿清帝國,秋瑾還加入如三合會,洪門等很多幫會組織,綜上這些說明秋瑾是個典行的,行動派,實幹派,是本質上是個“武人”。

    魯訊和秋瑾之間有如此多的不同,雖然曾經因為共同的反清理念成為朋友。但由於兩人不同性格使然,在一些問題上產生了不同的理解,並遂步形成為巨大的分歧。還是由於性格的原因,他們誰也無法說服誰。本應是志同道合的革命隊友,但因為其性格,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上兩人巨大的差別,使二人的分歧越來越大,導致兩人最後分道揚鑣,以反目收場!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9小組賽首輪SKT的「41分推戰術」是否說明我們對於版本的理解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