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戰鬥機突防按照戰役程序大致分為截擊空戰階段、區域防空階段和本土末端防空攔截三個階段。上述三個階段的劃分大致遵循突防戰鬥機根據攻擊目標的距離的由遠到近的原則來實現的,這也就產生了各個階段不同的突防手段發展;比如,截擊空戰通常是由地面遠端預警雷達和前線重型戰鬥機來完成的,首要任務就是規避敵方的遠端預警雷達;到了第二個階段突防戰鬥機面臨的主要威脅來自區域防空導彈,如何實現規避這些導彈的探測就成了重點等等。
現代空戰發展至今,戰鬥機突防手段歸納起來主要有超低空突防和高空高速突防兩大類。高空高速突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出現,中國對這種戰術可謂是深有體會。舉個例子,美國研發的U-2黑寡婦高空偵察機,該級最大的飛行特色就在於其飛行高度上,最大升限可達70000英尺(21336米),相較當時主流戰鬥機一萬七八的升限,飛得太高了,這也就有了U-2飛機很長一段時間肆無忌憚的深入他國領空偵察。這就是典型的高空突防,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第二代戰機高空高速設計。後來U-2的神話被薩姆-2打破之後,美國還推出過SR-71黑鳥“雙三”的高指標,即飛行升限超30000米,飛行速度達到3馬赫。
在後來,蘇聯在發展轟炸機時就有明顯的高空高速傾向,因此誕生了前幾天在日本海戲耍F-35A戲劇性一幕的圖-160超音速戰略轟炸機。該機的突防設計就是典型的高空高速突防模式,與中國轟-6系列轟炸機苦練超低空飛行想成鮮明的對比。這裡就引申出問題的本質,高空突防需要具備的兩個要素:高度和速度;高度飛得一定要高要能躲避導彈的攻擊,飛得夠快能夠大幅壓縮敵方的反應時間。
與高空高速相對應的是超低空突防,這也是當前國際上主流的戰機突防手段之一。超低空突防的通俗點講就是透過降低飛行高度,從而藉助地球曲率、地形地貌的遮蔽保證飛機在地方預警雷達的探測盲區中飛行,從而降低被發現的機率,達到攻擊的突然性。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馬赫谷”,它就是西方國家普遍對空軍戰機進行超低空突防飛行訓練的一塊天然訓練場地,中國空軍也在不斷加大該項訓練強度,空軍飛行員年訓練時間從70小時上升到260小時左右。
總結一下就是超低空突防是需要飛機飛得足夠低,同時掌握可靠的航路規劃能力,透過在雷達的盲區飛行來增加突防機率。以上就是超低空突防和高空高速突防兩種模式的優劣所在。
F-22戰鬥機自本世紀出問世以來,被公認為是隱身效能最好的飛機,堪稱是隱身戰機設計的教科書作品,迄今為止也沒有一款同類戰機能在隱身效能指標上達到其0.01平米的水平。隱形戰機快速發展的今天,反隱身技術也在發展,比如中國解放軍早在2013年就列裝了一款機動式反隱身雷達,併成功在百公里上描畫出F-22的飛行軌跡,由此可見,隱身技術的優勢正在逐步被削弱。
技術是死的,認識活的,如何進一步提升隱形戰機的突防效能迫在眉睫。上文我們詳細的解讀了高空和超低空兩種突防模式的優劣性和技術特點。從公開資訊來看,F-22的實用升限約為19000米,相較很多二代機的2萬米以上升限,並沒有太大優勢,唯一的優勢就在於超音速巡航上,雖然四代機很重要的指標就是實現不開加力超音速巡航,但是現實中使用超音速突防,對於機載燃油的消耗是幾何倍數的,F-22本身就腿短,這不是讓它的腿更短嗎?
那麼就只剩下超音速突防了,從理論邏輯上來看,隱形戰機設計主要是針對雷達隱身,超低空突防又是主要藉助雷達盲區突防,雷達隱身+超低空突防將有效提升戰機的突防機率,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F-22可憑藉其出色的雷達隱身效能在截擊空戰階段進行技術突防,接近區域防空階段開始下降高度進行超低空突防,理論上可以進一步降低被發現的機率。
由此可見,從技術角度上來看,F-22才用超低空突防突防機率會更高一些,至於說隱身效果嘛,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畢竟隱身和飛得高飛得低沒有直接的關係,超低空突防本質上是進一步降低被雷達探測到的機率,是儘可能在雷達盲區中飛行。
一般情況下,戰鬥機突防按照戰役程序大致分為截擊空戰階段、區域防空階段和本土末端防空攔截三個階段。上述三個階段的劃分大致遵循突防戰鬥機根據攻擊目標的距離的由遠到近的原則來實現的,這也就產生了各個階段不同的突防手段發展;比如,截擊空戰通常是由地面遠端預警雷達和前線重型戰鬥機來完成的,首要任務就是規避敵方的遠端預警雷達;到了第二個階段突防戰鬥機面臨的主要威脅來自區域防空導彈,如何實現規避這些導彈的探測就成了重點等等。
現代空戰發展至今,戰鬥機突防手段歸納起來主要有超低空突防和高空高速突防兩大類。高空高速突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出現,中國對這種戰術可謂是深有體會。舉個例子,美國研發的U-2黑寡婦高空偵察機,該級最大的飛行特色就在於其飛行高度上,最大升限可達70000英尺(21336米),相較當時主流戰鬥機一萬七八的升限,飛得太高了,這也就有了U-2飛機很長一段時間肆無忌憚的深入他國領空偵察。這就是典型的高空突防,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第二代戰機高空高速設計。後來U-2的神話被薩姆-2打破之後,美國還推出過SR-71黑鳥“雙三”的高指標,即飛行升限超30000米,飛行速度達到3馬赫。
在後來,蘇聯在發展轟炸機時就有明顯的高空高速傾向,因此誕生了前幾天在日本海戲耍F-35A戲劇性一幕的圖-160超音速戰略轟炸機。該機的突防設計就是典型的高空高速突防模式,與中國轟-6系列轟炸機苦練超低空飛行想成鮮明的對比。這裡就引申出問題的本質,高空突防需要具備的兩個要素:高度和速度;高度飛得一定要高要能躲避導彈的攻擊,飛得夠快能夠大幅壓縮敵方的反應時間。
與高空高速相對應的是超低空突防,這也是當前國際上主流的戰機突防手段之一。超低空突防的通俗點講就是透過降低飛行高度,從而藉助地球曲率、地形地貌的遮蔽保證飛機在地方預警雷達的探測盲區中飛行,從而降低被發現的機率,達到攻擊的突然性。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馬赫谷”,它就是西方國家普遍對空軍戰機進行超低空突防飛行訓練的一塊天然訓練場地,中國空軍也在不斷加大該項訓練強度,空軍飛行員年訓練時間從70小時上升到260小時左右。
總結一下就是超低空突防是需要飛機飛得足夠低,同時掌握可靠的航路規劃能力,透過在雷達的盲區飛行來增加突防機率。以上就是超低空突防和高空高速突防兩種模式的優劣所在。
F-22戰鬥機自本世紀出問世以來,被公認為是隱身效能最好的飛機,堪稱是隱身戰機設計的教科書作品,迄今為止也沒有一款同類戰機能在隱身效能指標上達到其0.01平米的水平。隱形戰機快速發展的今天,反隱身技術也在發展,比如中國解放軍早在2013年就列裝了一款機動式反隱身雷達,併成功在百公里上描畫出F-22的飛行軌跡,由此可見,隱身技術的優勢正在逐步被削弱。
技術是死的,認識活的,如何進一步提升隱形戰機的突防效能迫在眉睫。上文我們詳細的解讀了高空和超低空兩種突防模式的優劣性和技術特點。從公開資訊來看,F-22的實用升限約為19000米,相較很多二代機的2萬米以上升限,並沒有太大優勢,唯一的優勢就在於超音速巡航上,雖然四代機很重要的指標就是實現不開加力超音速巡航,但是現實中使用超音速突防,對於機載燃油的消耗是幾何倍數的,F-22本身就腿短,這不是讓它的腿更短嗎?
那麼就只剩下超音速突防了,從理論邏輯上來看,隱形戰機設計主要是針對雷達隱身,超低空突防又是主要藉助雷達盲區突防,雷達隱身+超低空突防將有效提升戰機的突防機率,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F-22可憑藉其出色的雷達隱身效能在截擊空戰階段進行技術突防,接近區域防空階段開始下降高度進行超低空突防,理論上可以進一步降低被發現的機率。
由此可見,從技術角度上來看,F-22才用超低空突防突防機率會更高一些,至於說隱身效果嘛,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畢竟隱身和飛得高飛得低沒有直接的關係,超低空突防本質上是進一步降低被雷達探測到的機率,是儘可能在雷達盲區中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