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D90405271
-
2 # 照壁陽光
亂世看武將,治世看文官。這有一定道理。但正史上卻沒有哪朝專為太監而設治世輔主那麼高的職位。從秦朝趙高到明魏忠賢,均是因為主昏而宦官起。武將的才主要體現在攻城略地上,而起兵初,這正是主子需要的。武將攻城略地後,後面的管理責任自然落在了有治理方眾能力的文官身上。武將這方面的能力一般是缺乏的,正如文官缺乏臨陣殺敵的能力一樣。歷史上很少有諸葛亮這種既能臨陣退敵而又能治理民眾的不世之才。即使是諸葛先生這樣,臨陣時也是需要關張之輩出力。所以歷朝現象就表明:戰時要良將,治時要賢相。而說治時靠賢太監卻是沒有的說法。當然,社會文明發展到如今,依靠某個人或者某個組織成萬世千秋的偉業,都是笑話了,制度才是決定路長短的首要條件,權力的制衡與和諧發展是最重要的。因為世界上沒有救世主。
-
3 # 愛家美食教程分享
謝謝邀請,談一下個人看法。過去打江山或創業時期一般恰逢亂世或王朝末期,朝政腐敗、異族入侵、民不聊生,加上天災人禍,往往一開始都是被逼無奈,一句話活不下去了,比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巢起義、紅巾軍起義等,但最終能夠推翻強大的統治階級和舊勢力,掃平天下其它義軍或地方割據勢力的,往往都是九死一生。以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為例,從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開始,各地的農民軍,加上原六國舊貴族勢力,相當多數都被鎮壓和剿滅,最後楚漢相爭,劉邦獲勝,建立西漢王朝。打天下的過程可謂是歷盡艱難曲折,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最後能走到勝利的幸運兒就是那一二個。一將功成萬骨枯,勝利是需要無數人的屍體和鮮血去鋪路的,所以這個過程就需要手下將領和士卒萬眾一心,誓死追隨,用人唯才是舉,甚至唯才不唯德,大家在一個旗幟帶領下,追隨同一個願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苟富貴 勿相忘”或“打土豪分田地”、“翻身做主人”等才有可能成功的,這個時候就是要做加法,各種將領和人才多多益善,這個時候最大矛盾就是外部矛盾你死我活奪取政權,建立王朝。
等到坐江山的時候,那就是新政權已經建立,內部利益劃分,保障政權穩定執行。這個時候最大矛盾就是內部矛盾,也就是權力分配和利益劃分,許多帝王就對原來一起打江山的將領開始心存忌憚,這些人既能攻城略地,又要兵馬在手,還有較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一旦對其不滿,或者存有二心,自己也想當皇帝,對王朝和皇權的穩定實在是威脅巨大。於是歷朝歷代一旦穩定下來,都要做減法,解決功臣將領的利益劃分和權力分配,從劉邦到順治莫不如此。只是有些是赤裸裸的,比如劉邦殺韓信和英布等,朱元璋殘殺元勳功臣等;另一些處理巧妙,合理化解矛盾,比如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等,這些都是為了保證政權穩定和鞏固皇權地位。這個時候就要德才兼備,或者唯德不唯才,只有這樣好駕馭又沒威脅的人用起來才順手。而一些功勳將領確實會因為過往的戰功顯赫,對其利益劃分心生不滿,畢竟蛋糕就那麼大,又是封建專制制度,皇帝家族肯定是最大,而且還要世襲傳承,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能滿意,最後可能產生新的矛盾統治集團內部利益劃分的矛盾,於是這種時候對於皇帝來說,功臣將領的問題很棘手,特別有些將領本領大,脾氣更大,而且擁兵自重,稍微自己不滿或手下人挑唆一下就是災難。對於皇帝來說,這時候太監群體就是很好的備選方案,所以歷朝歷代都有一定程度上利用太監去平衡權利體系,一方面打擊或者制衡功臣將領或文臣,另一方面太監是閹人不能掌握地方政權或軍務,便於掌控和監視,還有許多太監本身沒有學問和才能,只會溜鬚拍馬和迎合服侍人,所以這種情況下,皇帝更願意選擇太監群體。
總之,在封建專制政體下,奪取政權活下去不容易,這時候打江山必須依靠文臣武將各類人才齊心協力共同拼搏;而一旦掌握政權坐穩江山就是要皇權和政權穩定的前提下,消除一切威脅,保證自身利益最大化,這時候就寧可用太監群體,也要消除和瓦解將領的威脅。這也是古往今來許多名將功勳悲劇的根源。
回覆列表
《紅樓夢》中已給出答案,老太爺出兵時帶著焦大,因焦大忠心護主。老太爺打仗全軍覆沒而焦大冒死從死人堆中找到淹淹一息的主子背出戰場,幾天幾夜從沙漠中走出,將飲水給主子飲而自己喝馬尿,終於帶回了主子。主子用人還是有眼光的,焦大出色地定成了任務。當太平盛世時,賈家功臣焦大光棍一條是下人中的下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