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記聞

    韓信輔助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曾經找到那個讓他忍受胯下之辱的少年,並說:“當年我自然可以用劍刺他,但是殺了他對我不但不會有幫助,反而會因此犯法。如果當時真的殺了他,就不會有現在的我了。”看來,韓信自己也認為他忍受胯下之辱對自己是有幫助的。綜合楚漢爭霸的大局來看,韓信忍辱之事對韓信還真的起到了直接的幫助,甚至也可以說這件小事間接導致了項羽的失敗。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韓信奉命北伐並陸續平定了趙國和代地,劉邦隨即命他重整軍隊討伐齊國。齊王田廣當然不是韓信的對手,他便向楚王項羽求援,項羽當即令名大將龍且率領二十萬大軍救齊。在齊、楚聯軍與韓信開戰之前,曾經有人勸龍且堅壁固守,因為韓信的部隊孤軍深入兩千裡,其軍需補給是最大的困難,一旦我們選擇固守,不需作戰韓信便會全線潰退。

    龍且卻說:“我知道韓信的為人,他實在不值一提,當年連自己都養活不了,靠別人的救濟才能吃上飯;後來又忍受胯下之辱,實在是怯懦的小人(寄食於漂母,無資身之策;受辱于闐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再說了,我奉命來救齊國,如果不與韓信作戰,我怎麼立功?”兩軍在濰水對陣,龍且搶先渡河出擊,韓信佯敗而撤退,龍且大喜:“韓信果然是怯懦的小人(固知信怯也)”。

    沒想到,韓信使用的是“半渡而擊”的策略,當龍且大軍渡濰水中流之時,韓信縱兵出擊,最終將龍且擊敗。作為楚國第一名將的龍且,在這場戰爭中被殺。而項羽不但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左膀右臂,更葬送了二十萬精兵,所以,在不久之後,項羽便被圍垓下,最終在楚漢爭霸中失敗。

  • 2 # 遊風戰歌

    唯一能左右局勢,三分天下的人,最後身死魂滅。為何,因為有項羽在,他才不會死,沒了項羽,走狗哪有善終的。吳三桂不也是如此嘛!

  • 3 # 微言妙義

    有,而且很大。

    韓信忍受胯下之辱,避免了在才華不彰,名聲不顯,時運不濟,功業未成時,中途夭折的死局。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韓信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那時,六國覆亡不久,天下剛剛一統,戰國風氣不改,無論廟堂之上的王孫公卿,還是草野之間的販夫走卒,尤其是最為活躍計程車子階層,都有著類似的價值觀和相差不多的行事作風。

    他們有著強烈的的榮辱觀,慷慨激昂,渴求快意人生,綻放光芒;

    他們普遍果敢暴烈,為人任俠放浪,有著俠氣與意氣混雜的衝動與活力;

    他們在性格上,勇銳輕死,視生死為尋常事,不能受辱,輕則血濺五步,重則人可敵國;

    他們重視恩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其次,韓信當時,自認為士子,不事耕作,不務商務工,要靠人接濟才能生活。喜歡佩劍,好讀兵法,又自負大才,目無餘子,史書雖然沒有記載韓信更多的生活細節,但想必韓信言行之間,肯定是不招人待見的。

    所以,在這樣熱血衝動的時代背景與世風之下,再加上韓信這樣的自我定位和作風,在一些遊俠兒眼中,韓信自然顯得極為惹眼,必然要面臨各種針對和挑釁。

    所以,面對遊俠兒(或者稱為無賴吧)的挑釁,給出了要麼從胯下鑽過去,要麼殺了自己,證明自己佩劍不是擺設這種困局,韓信其實並沒有什麼選擇。

    要知道,挑釁韓信的遊俠兒,並不是開玩笑。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對於那些自負俠氣的浪蕩子來說,生死真的不是什麼大事。韓信如果敢殺他,遊俠兒也真敢被韓信殺,最終的結局是遊俠兒橫死當場,而韓信要麼亡命天涯,要麼償命。

    有人可能會說逃跑,先不說能否逃掉,即使這次逃掉,難道能次次逃掉嗎?

    所以,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難以接受,只是因為,現在的我們,無法理解韓信那種大才不能伸張,名聲不能高顯,生命尚未綻放光彩的那種壓抑、不甘和憤怒的心緒。

    韓信忍受了胯下之辱,消泯了之後的無數風波,在人生最為弱小的時刻,避免了自我毀滅和毫無價值的死去。最終,他等到了秦朝崩潰,等到了天下大亂,等到了項羽劉邦和楚漢亂世,等到了綻放光彩的最大舞臺。而他,也不負心志,最終成就王侯將相的功業,千古留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第一次寫言情小說,因文化程度有限,自己看著都不理想,還需要再寫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