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久葉廣場舞

    越調是河南周口市一個劇種,《收姜維》《諸葛亮弔孝》是越調申鳳梅老師的代表作。

    越劇是上海的一個劇種,越劇《紅樓夢》是越劇名家王文娟老師的代表作。

    這兩個劇種沒有任何關係。

  • 2 # 大史雜說

    有關係,因為都帶一個“越”字,哈哈開玩笑的!

    越調,主要存在於河南地區的一種地方曲種,還有說法是“月調”,除了大家常見的戲曲形式外,還有曲藝和木偶兩支分支。據說,其是南陽民歌小曲“四股弦”專門採用月調來進行演唱,之後慢慢演變為專門的戲曲,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越調”,實際是由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

    名氣最大的演員有張秀卿、申鳳梅、毛愛蓮等人,代表劇目有《收姜維》《諸葛亮弔孝》等等。

    而越劇,則是流傳在吳越一代的一種劇種,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緣故,是中國第二大劇種,起源於“落地唱書”,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名氣大的演員有袁雪芬、範瑞娟、傅全香、徐玉蘭、尹掛芳、戚雅仙等,代表劇目有《追魚》《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等等。

    別看二者名字像,但實際上沒有任何關係,其藝術形式也機具各自的當地特色,越調激昂豪邁,越劇溫婉綿柔。

  • 3 # 使用者東海釣夫

    她們的共性就是同屬戲劇。

    越調是河南南部流行的一種戲劇形式。

    越劇則是流行於南方江浙一帶。

  • 4 # 腔味兒濃

    越調和越劇都是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劇種,儘管只有一字之差,它們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劇種。

    從發源地來說,越調是河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根據現存的資料考察,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越調已經在南陽一帶地方廣泛流行,它是由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的,清末時河南南陽以及襄城縣、郟縣、許昌、新鄭、密縣、滎陽,越調班社達一百多個,劇本多為藝人集體創作,口碑相傳,袍帶戲、歷史戲居多,三十年代以後,大多數越調班在農村,大都在內鄉縣、許昌縣、舞陽縣、南召縣、鄧縣等河南西南部。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之一,為全華人民所熟知。

    從藝術特色上講,越調的唱腔形式最初為曲牌體,清代中葉以後逐漸變為板臉體。其調式也相應地主要用宮調式,一般只在插曲性質的曲牌調子中偶爾採用其他調式來演奏;唱腔則由上下句形式構成,上句一般大都停在調式的主音以外的其他各音上,而下句則一般停於調式的主音上,其唱腔優雅純樸,其板式有諸如慢板、導板、銅器調、贊字、哭腔、流水、飛板、緊打慢唱等,同時具備有慢、中、快、散等多種節拍形式;其唱詞一般以七字、十字為主,唱詞少,道白多,語句相對比較文雅深奧,在唱調上也按一定的曲牌和調門演唱,它的句法結構有起眼落板、起板落板、起眼落眼、起板落眼等多種形式;越調的伴奏樂器文場、武場也各有不同;越調歷史悠久,有較多的曲牌。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越劇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調腔”和“弦下腔”的基礎上發展並豐富起來的,後來這兩種曲調成為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被公認的越劇流派有十三個,即袁雪芬派、範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戚雅仙派、王文娟派、陸錦花派、畢春芳派、張雲霞派、呂瑞英派、金採風派、張桂鳳派;越劇唱腔俏麗多變,跌宕婉轉,富有表現力,表演充沛,細膩有神,有感人以形、動之以情的魅力;越劇常用樂器主要有打擊樂:板鼓、拍板、堂鼓、大鑼、小鑼、小鈸,絃樂:二胡、中胡、三絃、琵琶、柳琴、揚琴,管樂:笛、簫、長笛,吹樂:大小嗩吶。

    無論越劇、越調還是其它眾多劇種都同屬於中華民族的戲曲瑰寶,劇種只是用來區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不同種類的特定稱謂,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個體差異使傳統戲曲藝術形成了各自獨有的特色,其中戲曲中的語音與音樂所呈現的藝術特徵是區分各劇種的重要標誌。相信在漫長的歲月河流中,中國戲曲將繼續走向輝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用全合機機油,跑的公里數不多。可以一年保養一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