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翼君

    因為題主介紹得不是很詳細,究竟是多大的寶寶,因為月齡的關係,才能判斷寶寶是不願說還是不會說,所以只能概括地說一下寶寶開口說話的幾大要素。

    首先,正常的寶寶說話有早有晚,這跟寶寶的發育以及語言環境有很大關係。有的寶寶一歲半就會說許多日常用語,並且吐字清晰,而有的寶寶兩歲半甚至上了幼兒園都還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說的話只有媽媽和親近的人才能聽懂。我想告訴寶媽的是,這些都是正常的,完全不用擔心和焦慮,寶寶的語言通常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兩三歲以後,就會有一個詞彙大爆發的階段,你會發現,忽然寶寶好多話都會說了。要想寶寶說話早,那你就要給他創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反覆地刺激他的大腦,並加以訓練。我女兒從四個月開始,我就不停地和她說話,無論我在幹什麼,都會告訴她,並且儘量面對她的臉。煮飯的時候,我就說"媽媽在煮飯,這是電飯煲",如此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說,差不多隻要她醒著,我都在和她說話,我感覺要把有生以來的話都說完了。

    當寶寶大一些的時候,我就開始訓練她說話。當她想要什麼東西時,我明明知道,但就是不給她,直到她說出那個詞語,實在說不出,我就引導她,"這是蘋果,寶寶是要蘋果嗎?",或者把蘋果和勺子放在一起,故意問她"你要勺子還是蘋果"?這樣反覆訓練的結果,就是女兒不到兩歲,已經完全象大人一樣日常對話。我又開始教她說各種形容詞,當她用很貼切的語言形容某件事物時,覺得所有的付出和堅持都是值得的。

    所以,當你的寶寶不愛說話或是說話晚,拋開聽力障礙和發音生理障礙的因素,很大原因就是性格和語言環境了。我經常發現,如果媽媽或照顧寶寶的人本身性格內向,沉默寡言,那麼多半寶寶說話也會比較晚,反之一個熱情開朗喜歡說話的媽媽也會陪養出一個擅長說話的寶寶。

  • 2 # lonely7242

    1.家庭環境的問題

    現在很多媽媽工作比較忙,把孩子給保姆帶,保姆在保證孩子吃喝拉撒的基礎上,很少跟孩子進行積極的互動;也有媽媽或老人自己帶孩子,但家務事非常繁雜,根本沒有空和寶寶互動,或者帶寶寶出去玩;或者媽媽或祖父母本身性格內向,不願意說話,很少跟孩子互動,又因為自身性格的原因不願意跟他人多交往,導致寶寶跟其他人互動的機會也很少。所以總的來說,環境對寶寶的語言發育是很重要的。醫生認為,需要給寶寶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多跟寶寶說話,說合適的話,以合適的方式說話,促進寶寶的語言和認知發育。

    2.寶寶自身的原因,常見的包括:

    (1)聽力損傷。聽力發育是寶寶語言發育的前提。所以家長要重視寶寶的聽力問題。很多語言發育落後的孩子家長覺得自己寶寶的聽力沒有問題,“喊他聽得見的,有反應的。”殊不知,有些寶寶的聽力損傷並不是全聾,而是部分聽力受損。所以家長在判斷寶寶的聽力時不可過於主觀。醫生一般會了解寶寶出生時聽力檢查的結果,以及出生後可能的耳朵疾病,如果有必要,還是需要再專門評估一下目前的聽力水平。

    (2)腦發育問題。這是很多寶寶語言發育落後的原因。醫生會根據寶寶就診時門診上的表現,對寶寶進行多項評估,排除寶寶的認知問題、腦發育落後和自閉症傾向等。媽媽的孕期情況和寶寶的出生情況也常常跟寶寶的腦發育問題有關

    3.其他

    少部分寶寶確實沒有其他問題,只是單純的“金口晚開”。這種情況下,家長和寶寶往往互動頻繁,且寶寶透過表情動作等應對良好。這些寶寶有的有“開口晚”的家族史,直系親屬經常也有年幼時開口晚的情況;有的跟寶寶的個性存在一定關係,寶寶不願意和他人進行積極主動的互動和交流。導致寶寶日常的語言表達低於他實際掌握的語言能力。

    這邊分享一個適合3歲以上孩子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崇流行書風的程風子,該如何評價他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