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鸞臺閣平章事

    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這是基於四個人在研究甲骨方面的成就給出的榮譽。

  • 2 # 師說藝譜

    我個人最近一直在整理這些內容。正好可以對應的回答您的答案。

    甲骨四堂是指中國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學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著名學者陳子展教授在評價早期的甲骨學家的時候寫下“甲骨四堂,郭董羅王”的名句,這一概括已為學界所廣泛接受。唐蘭曾評價他們的殷墟卜辭研究“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

    一、鼎堂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樂山縣人。1928年6月,大革命失敗後,郭沫若流亡日本。一天,在東京的一個書店,他買到了羅振玉所著《殷墟書契考釋》一書,開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他曾回憶說:“在當初,我一接觸甲骨文時,那是一片墨黑的東西,但一找到門徑,差不多隻有一兩天功夫,便完全解除了它的秘密”。後來,郭沫若幾乎訪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實物資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這以前,他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就已經收錄了他的《卜辭中之古代社會》一文。從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顛峰時代。幾經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辭通纂》也問世了。郭沫若從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後。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過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來到了嚮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陽殷墟。晚年,主編的大型甲骨文彙編《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譽為新中國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二、彥堂董作賓 董作賓(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彥堂。河南南陽人。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廣州成立。董作賓被聘為通訊員,受命到安陽進行殷墟調查。回到北京,彙報了在安陽的考察情況,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長的重視。幾天後,董作賓再次來到安陽,中國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對殷墟的科學發掘拉開了序幕!從1928年至1937年科學發掘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9次發掘。奠定了中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培養了一大批考古學專家。他1933年發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公認是一部中國甲骨文史上劃時代的名著。他對甲骨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甲骨斷代學。董作賓重視對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書法,為世界許多名家所收藏。

    三、雪堂羅振玉 羅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蘊,號雪堂。浙江上虞人。羅振玉自幼研讀古籍,對文物古董造詣很深。1902年羅振玉第一次在劉鐵雲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認識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學部參事官,不僅廣為收集古物,也著手調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對甲骨學的重大貢獻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並考證其地為“武乙之都”;他將甲骨文中的人名與《史記.殷本記》中商王名相比較,發現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釋文字的基礎上注意了對整條甲骨文卜辭的通讀;在考釋文字上,他提出“由許書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窺卜辭”的方法,對一詞的考釋,必求其形聲義的符合。這些都給後來考釋古文字者以啟迪。

    四、觀堂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學者之一。1917年,王國維登上了甲骨學研究的高峰。他寫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一書,糾正了《史記》中記載的個別錯誤,證明了司馬遷的《史記》的確是一部信史。被譽為甲骨文發現19年來第一篇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科學論文。郭沫若曾評價說:“卜辭的研究,要感謝王國維。是他,首先由卜辭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發了出來......王國維的業績,是新史學的開山。”他做學問的最大特點,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學與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對照歷史。 創造並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證據法”,學術貢獻極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現在到底是玩LOL的多還是刀塔的多一直爭論不休,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