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雲社初心

    “知行合一”用大白話說,就是“做心裡想做的事”。

    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做違心的事,比如有個心愛的東西,為了節省點錢,結果買了個次點的。這就叫“知行不一”。

    致良知,當內心被滿足,心理平衡,良知這個東西才會真正出現。

    心即理,內心的需求就是天理。

    當你把《心學》當成學問來學時,就已經走錯方向了。 心就在我們身體裡,只是平時沉睡了,感覺不到了。

    但她還在深刻的左右著我們的行動。

    夜深人靜的時候更容易孤單,這就是“心”在發聲。

    餓的時候,沒緣由的想吃某樣東西,這也是“心”在發聲。

    學心學第一步是能夠覺察到“心”的需要,覺察到之後滿足她,心在被滿足,自身平衡之後,各種“良知,方向”什麼的就自然顯現出來了。

    如果一味在那裡讀王陽明的話,連自己的心需要什麼都不清楚。是永遠體驗不到王陽明心學所講的含義。

    現在社會都講賺錢,講規則,講道理,但講“心”的少之又少。所以心學顯的很玄奧。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 2 # 夢露居士

    王陽明的主要思想應當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是一個層層推進的關係。讓我來詳細解說這三個觀點:

    一、心即理

    理是什麼?就是人類社會的道德,是善惡之分,比如忠孝仁義等等。

    王陽明認為,人的內心本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是人心的本體。這種知善知惡的能力,又被王陽明叫做良知。這是與生俱來的,任何人都具備。

    《傳習錄》中說了這麼一個例子:有一天,王陽明的手下抓住一個盜賊。王陽明讓他脫衣服,最後只剩下一條內褲,王陽明還讓他脫。這個盜賊就很扭捏,不願意再脫了。王陽明於是說,你雖然做了盜賊,但還是知道羞恥的,這就是你的良知。

    二、知行合一

    知即是良知。良知並不僅僅是知道善惡,同時也是好善惡惡,就是對善有天生的喜愛,對惡有天生的厭惡。

    王陽明打了一個比方: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人看到美麗的顏色,就會想去接近它;聞到惡臭的氣味,會想要立刻離開。王陽明認為,對於善惡,也是如此。

    王陽明認為,對於善惡的好惡,本身就是一種行。他說: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不是見到好色,別立一個心去好。

    所以知行本就是一體的,你見到善惡的同時就會生起好惡之心。所以說一個知,就有行在其中,說一個行,就有知在其中。如果你不好善惡惡,說明你並不是真正地知善知惡。

    這是知行合一的第一層意思。

    但是,僅僅好善惡惡還不夠。王陽明認為,既然你好善惡惡,就要努力地為善去惡,真正地踐行自己的良知。如果你不做,還是說明你並非真正的知善知惡。

    這是知行合一的第二層意思。

    三、致良知

    致良知也有兩層含義:

    第一,王陽明認為,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都應該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比如,你遇到事父這件事,良知告訴你應該孝順,那你就孝順父親……要讓每一件事都符合自己的良知,就是把良知推致事事物物。

    第二,雖然每個人都有良知,但是很多人的良知都被私慾遮蔽了,導致不能知善知惡、為善去惡。為了使良知恢復光明,就要在事上磨練,遇到每一件事情都按照良知去做。久而久之,你就消滅了私慾,讓良知達到了極致,你也就成了聖人。

    所以,王陽明的學說,就是從心中之理出發,透過知行合一的工夫,使良知達到極致的過程。

  • 3 # 資料完善度低

    "知行合一"是人類智慧最高景界。知"仁義道德"之理,而無"仁義道德"之行,就是偽君子。

    騎手,強調"人馬合一",而槍手則強調"人槍合一"都是"知行合一"的具體體現。在賽馬場上,只有人馬合一,才是一個好騎手,才能獲得好成績;在射擊場上,只有人槍合一才能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知就是認知、瞭解、掌握,行就是將知識、經驗付諸於行動和實踐中去。也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前些年一部熱銷的書《執行力》,說到底也是講"知行合一",理論說教一大套,沒有執行力(行動力)一切都是廢話、空話、假話、套話,久了都是騙人的"鬼話",誰還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古代類的、破案類的小說,或者都是也可以,就是字數要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