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衡陽劉大勺下飯菜美食

    小時候打牙祭的理解是 :吃頓好的

    看看打牙祭的正確解讀吧……

    打牙祭 [dǎ yá jì]

    做牙,又稱牙祭、做禡、年終餐會,是指傳統中,每月兩次的財神祭祀活動。通常當地財神即為土地神(土地公),因此民間認為,土地神能夠保佑商家生意興隆,高朋滿座,客似雲來。故在舊曆每月的初二、十六作牙,主要以雞肉、豬肉、魚肉等肉類祭品祭拜土地神。

    一般以二月二日土地神誕日為起點,開始“做牙”,稱為“頭牙”,十二月十六則稱為“尾牙”。而古代中國“做牙”完,總會把祭拜過土地神的肉類,分送食用,俗稱“打牙祭”。

    中文名

    打牙祭

    外文名

    have a rare sumptuous meal

    拼音

    dǎ yá jì

    注音

    ㄉㄚˇ ㄧㄚˊ ㄐㄧˋ

    解釋

    祭祀活動;好久未曾吃的豐盛飯菜

    引證解釋

    方言。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後泛指吃肉或會餐加菜。

    葉紫《行軍散記》:“雖然我們都知道不能靠這幾個撈什子錢養家,但三個月不曾打牙祭,心裡總有點兒難過。”

    孟良棋《在原始森林勘測》二:“快過中秋節了…… 四川的同志要求打牙祭,吃燉肉、燒雞。”參見“ 牙祭 ”。[1]

    基本含義

    吃肉為什麼叫“打牙祭”呢?首先得從“祭”字講起。祭,就是祭奠、祭祀。過去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總要特別想法子弄點好吃的。那時候,所謂好吃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吃點豬肉。有好吃的首先當然要記住祖先,要先獻給祖先——祭祀。由於祭祀只是個儀式,所以只切不大一綹,放在神龕面前,點上冥幣、蠟燭表示表示而已。祭了祖先之後便將這一小坨肉切細“祭”自己的牙齒,於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說。

    “打牙祭”還有一層意思,切一小坨肉祭祀這種儀式,一年之中也就那麼幾回;而那時能吃上點兒肉的機會也就那麼幾回,所以凡有機會吃肉,統統被戲稱為“打牙祭”。

    一說

    舊時廚師供的祖師爺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禱,稱為“禱牙祭”,後來訛傳為“打牙祭”。

    二說

    舊時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門供職人員可以分吃祭肉,故稱祭肉為“牙(衙)祭肉”。

    三說

    “牙祭”本是古時軍營中的一種制度。古時主將、主帥所居住的營帳前進,往往豎有以象牙作為裝飾的大旗,稱為“牙旗”。每逢農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殺牲畜來祭牙旗,稱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稱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將士們分而食之,稱為“吃牙祭肉”。

    演變

    解放後,人們對吃肉仍習稱“打牙祭”。由於改革開放帶來的實惠,城鄉多數人家幾乎天天吃肉,早已不再限於初二、十六的兩次牙祭。“牙祭”已被推而廣之,用以比喻為種種適意的美好享受,借代為盡情愜意的滿足。多看幾場電影,便自稱“打了一回電影牙祭”。另還有“新書牙祭”、“相聲牙祭”、“釣魚牙祭”等等。

    “牙祭期”似已成為過去,但“牙祭”一詞仍沿襲不衰。它帶給人們的卻是歷史的回味,時代的留痕,社會的寫照,舊俗的反思。

  • 2 # 壹餐

    打牙祭這個意思就跟下館子是一樣的,在勤勞了一年中偶爾去吃頓好的來獎勵自己一年當中的付出。

    在工作當做有時候累了的時候也會跟朋友一起去打牙祭。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放鬆的狀態。

    冬天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去吃火鍋,紅油飄在湯底上看著人誘人,每次吃完都是心滿意足的拍著肚子回去

    有時候週末的時候我也會自己下廚然後叫一群小夥伴們來我家打牙祭,看著他們把我做的菜全都消滅掉的時候那種滿足感油然而生,自認廚藝還不錯吧

    我覺得打牙祭的時候不是看吃什麼,而是看跟什麼人一起吃。開心快樂的日子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揹負的東西太多太多,以至於讓我們忘記了應該怎麼讓自己開心起來。所以有時候打打牙祭熱鬧熱鬧還是有必要的。

    馬上快過年了,祝大家新年快樂。回家的都一路順風,留守的都平平安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一直跑,直到體力耗盡可以跑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