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依娜丶日常碎碎念

    我覺得不算是心理問題,也不能說是心裡有毛病,只能說是一種慣性思維,是你的思維模式出問題了,可能平時比較消極悲觀,或者身邊負能量的人比較多,如果身邊的人碰到事情總是想最壞的一面,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你的思維模式。

    比如父母那輩人節約慣了,現在條件好了,形成的習慣還是還能改掉。有些時候我偷偷的去吃飯或者做什麼也不會告訴他們,並不是不孝順而是生活方式不同,你不要去改變他們,也不要讓他們影響到你,大家皆大歡喜就好。

    如果自己總是預想糟糕的情況,從現在開始做一個正向積累,就是發生事情以後做一個記錄,記錄事情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樣子的,那些是你幻想出來的根本沒發生的,當你記錄一段時間以後,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嚇唬自己,自己的思維模式有問題,多積累積極正面的反饋,就會慢慢有信心了,就不會總想壞的結果了。

    身邊負能量多的人也儘量遠離吧。環境影響還是很大的。

  • 2 # 力比多學院

    我們首先看一下心理問題的分類:

    在判斷是否屬於心理異常的時候,常用的參考標準為郭念峰提出的「病與非病三原則」:

    第一,是否出現了幻覺和妄想。

    第二,精神活動是否內在協調一致。一個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之間是否協調一致,以及精神活動和外部環境是否協調一致。

    第三,沒有外界重大變革的時候,患者是否性格大變,是否出現行為混亂。

    如果以上三者皆不存在的話,基本可以斷定不屬於心量異常狀態。當個體處於心理異常狀態的時候通常是需要到精神病院住院治療的。

    其中神經症是比較特殊的類別:

    在判斷是否屬於神經症的時候,需要症狀表現中出現,至少有下列一項:1.恐懼;2.強迫症狀;3.驚恐發作;4.焦慮;5.軀體形式障礙;6.軀體化障礙;7.疑病症狀;8.神經衰弱症狀。由於你的主訴沒有涉及到這些症狀,所以不將其作為主要考量。

    此外,則屬於心理正常的情況,而正常的情況有分為健康狀態和不健康狀態。

    當個體處在心理健康狀態的時候,一般不會有太過強烈或痛苦的內心體驗(也就是內心衝突),即使有內心衝突,也是基於現實問題的,比如說因為在工作中和同事相處不和睦而鬱鬱寡歡。社會功能完好(不會因為內心痛苦影響到工作或迴避人際交往)。

    REBT創如人艾利斯認為,人不會被事情本身所困擾,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換句話說,我們的不合理信念,會影響到我們的幸福體驗。

    糟糕至極:是埃利斯理論中提出的不合理信念之一,是一種把事物的可能後果想象、推論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性結果的非理性信念。

    針對這種信念,合理情緒療法理論認為雖然非常不好的事情確實可能發生,但人們卻沒有理由說它不該發生。因此,面對這些不好的事情,人們應該努力接受現實,在可能的情況下去改變這種狀態,而在不能改變時去學會如何在這種狀態下生活下去( Wessler,1980)。

  • 3 # 主宰常定

    因為“預期失敗結果”能帶給我們確定感,從而產生安全感。

    可能我們會覺得把事情往壞處想是個很糟糕的思維模式,但我們之所以會重複這個“糟糕”的念頭是因為我們從中獲益了,我們獲得了確定感。

    一件事的發展只有兩種可能,要麼就是成功要麼就是失敗。

    假如我們預期事情是成功的,然而最後卻是失敗告終,我們會備受打擊。

    反過來,如果我們預期這件事是失敗的,假如它真的失敗了,那麼我們會覺得“看吧,我說對了吧,我不行”,至少可以有個自我安慰我們之前的預測是對的,抵消一部分因為期望成功而不得的挫敗感。

    萬一我們成功了,那麼我們還會獲得額外的喜悅,“看吧,這次我本來沒有抱太大的希望,沒想到還成功了”,我們還會覺得自己特別厲害。

    正因為思考帶來的恐懼沒有行動以後還是失敗帶來的挫敗感強烈,二者取其一,我們會傾向於選擇傷害較少的一方,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思考帶來的恐懼讓我們很難受,我們還是會深陷其中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鮮蓮子可以用來做哪些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