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使秦朝不二世而亡,將執政權交給你,你會怎麼做
10
回覆列表
  • 1 # 莫問青衫

    首先,以秦朝當時面臨的局面,單純的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都不太適合治理社會。而漢武帝時期的經過發展的“新儒學”則比較適合秦朝。

    先說一下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的特點以及適用的政治環境:

    道家的創始人眾所周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他的學說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漢初的道家學說推崇的是“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的策略。適合於國力衰弱、恢復生產的時代。

    儒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主張“仁政”、“德政”、“禮政”,主張君主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漢武帝的後的儒家其實不算是純正的原儒家思想,而是董仲舒為適應當時需要而以儒家思想為主、吸收道家、法家、陰陽家和五行家等各派思想融合而成的新儒學。適合於大一統王朝時代的治理。

    秦朝當時面臨的局面:

    1.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國家,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傳統的治國之策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社會,國家急需“有為”的治國之策。而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明顯不適應時代需要。

    2.秦朝雖然滅六國完成統一,但是原屬於其它六國的人民對秦朝非常仇恨,時刻想要推翻秦朝,所以秦朝當時的國內矛盾非常嚴重。國家急需“有為”的治國思想。

    3.秦朝從商鞅變法起,便一直推崇法家思想,主張“嚴刑峻法”,雖然對於它強軍富國、一統天下具有很大的好處,但是國家統一後,還是“嚴刑峻法”明顯已經不適合了。後世歷史上指責秦朝“暴政”,便是因為法家的治國思想。

    從這些可以看出,單純的儒家、法家、道家學說都不適合秦朝的統治,只有“取各家之長”的新儒學(即漢武帝時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陰陽家和五行家等學派而形成的新儒學)才能適應當時秦朝的統治需要。至於說如果我是統治者,我會怎麼做?

    我認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始皇帝多麼厲害,連他都處理不好。就算我是現代人,早已經知道後世的結果,我也不敢說能夠挽救秦朝“二世而亡”的結局。因為從當時秦朝的角度來說,之前還從來沒有人真正意義上的完成統一,以前的王朝皇帝都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秦朝滅六國,導致很多人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所以國內矛盾很難調和,這不管換做是哪一位皇帝,都不可能直接處理好,這種矛盾需要最少數十年的緩衝和消亡,可以說換做是劉邦來當皇帝,以當時的國內矛盾,也必然會走向滅亡,所以說秦朝相當於歷史統一的犧牲品,而漢高祖劉邦才是真正摘取勝利果實的人。秦始皇身為這開天闢地的第一人,江山他打下了,但是如何守住這個江山卻是他費盡精力考慮的難題。賈誼在《過秦論》中早已寫明: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由此可見:始皇帝嬴政並沒有意識到當時的秦朝以法家為治國思想已經不能適應時代所需了。秦朝應該整治的是自身內部,還不是是整治一些外部的矛盾,如收天下兵器鑄成12金人、修堅固的城池、殺豪傑等等。

    所以我認為秦朝當時統一天下後,需要的是像儒家那樣主張教化的思想和法家的法律制度相結合的制度。這也就是後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學”。總的來說,任何學說都不是固定的,沒有最好的學說思想,只有最適合的,也只有最適合的思想才能強軍富國。

    (喜歡認同的朋友,點個關注再走哦!歡迎關注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民間科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