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鎖的QQ

    從眾心理是個體容易受到群體的影響,而在自己的行為上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或者大多數人的情況。

    從眾心理不一定是有害的,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總要趨向於大多數的相同,因為我們害怕被孤立,獨立的行為會顯得我們與眾不同以及獨特性。

    從眾心理很大一部分是安全感作祟,就比如大家都說螃蟹能吃,你也就吃,被大家認可的行為,是在個人意識中危險性小的,不會出大差錯的。

    我覺得,是否要從眾,要看個人的成長,如果個人的發展達到一定的能力於高度,需要突破,那麼就要勇於被孤立,勇於發表自己的聲音,並堅持,持之以恆的落實自己的想法,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有獨特思維的,敢於在眾人中提出想法,敢於挑戰眾人的固有思維。也就是勇於冒險,有開創精神。真是這些人,開創了新的時代。

    正確看待從眾心理,它不是必須消除的,換言之,它是如影隨形的,我們只能打破自己部分從眾心理,卻不能完全打破,因為我們處在這個社會,受大多數人既定的規則而生存。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什麼都要打破,那麼你這個人會孤立無援。

    當然對於一些明知道錯誤的從眾行為,要加強自身規範,比如闖紅燈,三五成群過馬路,自己要謹記交通法規,不跟隨這種不文明行為。

  • 2 # 簡一心理

    從眾心理不一定不好,做為一個有是非分辨能力的成年人,自己合理把握就好。

    俗話說:雞多不下蛋,人多瞎搗亂;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由此可知,從眾心理不僅與我們個人自身因素有關,還有一些社會執行機制相關聯。所以想要不被大眾影響,就要控制好群體這個能量場,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會產生從眾心理?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原因簡單說明:

    第一個原因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不難理解,只有三觀相似或是有共同愛好的人才更容易聚集在一起。比如共同的宗教信仰、相同的工作、相同的政治立場、相似的性格等等。因為彼此在接觸中,發現對方和自己很對脾氣,雙方之間就很容易建立信任。當其中有人提出一個意見或建議時,就比較容易被群體中的其他人附和。

    比如:你的朋友和你一樣熱衷於護膚,某天她無意中跟你提起一款產品,說這個產品對面板怎麼怎麼好,那你聽了之後,即使家裡不缺同類產品,也會有想買一瓶的衝動。特別是如果她說這款產品正在做活動,這兩天特價,過後就恢復原價了。那你會恨不得立刻買回家,生怕過後漲價或買不到了。超市裡常用的促銷手段就是運用了從眾心理來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

    第二個原因是:群體中的個體具有相互傳染的特徵;

    群體中的相互傳染是一種易於形成卻難以解釋的現象。在大眾群體中,每種情緒與行為都具有傳染性,這種傳染性可以使個體甘願為集體犧牲個人利益。這種能力違反了人類的本能。

    在抗日電視作品中經常看到。當領導提到愛國、為了全華人民的利益等等一些字眼的時候,激起了大眾的愛國心理,這時就有人心甘情願為國捐軀,把生死都置之度外。按理說,求生才是人類的本能,但是在這個時刻,在這樣的一個群體中,這種傳染性就會使個人甘願為集體犧牲個人利益。

    第三個原因是:學校、社會教育的引導及制度規則的約定。

    這個也很容易理解。比如,我們從出生以後,就被教育要遵守各種規則。當我們進入某種場合時,也會按照這個場合要求的規定行事。

    例如,當我們去到寺廟的時候,即使我們不是佛教徒,在看到別人上香拜佛的時候,也會自覺地跟隨著他人的樣子去做; 當我們去圖書館的時候,會自覺得閉上嘴巴,小心地走路,以免影響他人閱讀.......這些都是被教育、或被規則限制的結果。

    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從眾心理大多表現為過度消費。當然,我們也會因為這種無緣由的傳染性受到群體情緒和行為的影響,例如衝動、善變、急躁等等。做為一個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成年人,我們要在群體中保持察覺的狀態,避免受到群體裡不良行為的誘導而做出違法或違背道德的事情。只要不逾越這個底線,其外的行為都無傷大雅,不必刻意迴避或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上課不專注,是否因為有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