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磚學士
-
2 # 國君自媒體
現今所謂的“文言文”是中國古代一種書面形式寫出的文章,現代人把這種文章稱為文言文,古代沒有文言文這種說法,自從先秦時期以後在口語基礎上形成的書面語言,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文言文”經歷朝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文言文”便成為讀書人的專用。自唐代一些文學家韓愈、柳宗元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迴歸通俗古文。
“文言文”意指美好的語言文章,相對含蓄、精煉、有節奏感、有意境等特點;“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古代詩詞主要講究格律、押韻、平仄,而現代詩詞句式長短不一,不用嚴格押韻,通俗易懂。
-
3 # 亦有所思
您的觀點恐怕有一小半是錯的!
因為唐詩語言並不都是那麼易懂,我們可以說《唐詩三百首》由於我們極為熟悉,所以間接地淺了些。我們可以說選進詩集的句子都稍顯淺一些。白居易,元微之,杜牧之的詩都很清淺。
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被後人挑選過的唐詩。
同時,我們的七絕讀得太多,五古讀得太少。七絕本身就不尚用典,七絕本身就崇尚清淺。所以,難免得出了這個結論。
其實不然,將近一半以上的唐詩並不好懂。
比如杜甫“盤剝白鴉谷口慄,飯煮青泥坊底芹”、“腐儒衰晚謬通籍,退食遲迴違寸心”、“繡衣屢許攜家醞,皂蓋能忘折野梅”
比如韓愈“風揉雨練雪羞比,波濤翻空杳無涘”、“廣張罪福資誘脅,聽眾狎恰排浮萍”、“繞墳不暇號三匝,設祭惟聞飯一盤”
比如賈島“側廬廢扃樞,纖魄時臥逢”、“曾是令勤道,非惟恤在迍”、“妙宇研磨講,應齊智者蹤”、“蘇卿持節終還漢,葛相行師自渡瀘”
不難看出,我們看不懂的往往是典故,而不是結構。
唐詩的結構由於受到字數的規範限制,所以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都是主謂賓,定狀補,哪怕有前置或倒裝,也在我們的語法結構之中。
而且那些打亂正常結構的詩詞,我們還有一個更加美妙的詞彙——“詩家語”,而所有的詩家語都在我們的理解和接收範圍之內。
而宋詞或短文,甚至是長文章,就不會受到語法結構的限制,若是臨江仙、浣溪紗,鷓鴣天之類的還好一些,畢竟都是五七句組合,可若是到了長調,暗香,永遇樂,滿江紅,鶯啼序,若是碰到周美成,姜白石那種極雅的人,我們看不懂太正常了,因為他們崇尚的不是清淺,而是博雅。
古文更是如此,語法上完全自由,掙脫了種種束縛,典故上更是揮灑自如,不是專業人士必然會讀得斷斷續續。
古詩由於結構的簡單,所以造成了變化的有限。因此,讀得多了就會發現規律,看到規則,並掌握規律。
詞和古文卻不好做到這一點。如果再碰上那種作者,更是坑!
當然,坑的另一種解釋是,我的學識不到位!
-
4 # 秦南山588
唐代是古代中國文藝發展最繁榮的一個時期,崇文尚文是主要因素,一些文人墨客創作一些作品,相互交流,與民通曉也是其原因之一,白話寫作也許通曉易懂吧,畢僅`通曉於民"嘛!
-
5 # 潘光祥123
讀書少,問這些不懂,雖然我也愛寫詩,但都是瞎編,有時歪打正著就組成了詩,例如我看見一群姑娘在溪邊洗澡,我就寫了一首《泉水叮咚》青姑正浴沐,半身在水中。人來她不見,泉水響叮咚。
-
6 # A一安然
中國的漢文字是象形文字,幾千年來除書寫方法有變化,發展形成了真草棣篆和現代的簡化字書寫方法外。字的音,節
語義沒有太大的變化和改變。在中國幾千年的社會朝代發展更替中,多個朝代出現過盛世發達的社會。我認為凡是出現了盛世朝代的社會,首先是思想文化的發展發達,必然是先進的,科學的,通俗易懂相通的,便於社會交流的。文字語言邏輯表述表達的形式也必然是這類社會最簡節,最普及的。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盛世之一,語言語義用詩的形式表達是歷史朝代的頂峰。也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結晶,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各階層人們生存生話的狀況。之所以現在的文字語言詩詞和唐朝的那麼相近,易明白。首先是中國的文字是象形象義字,語義系統幾千年始終沿續這一標誰,只有在社會發展中有個別的字,音,詞,有所變化,語議基本是相通的,其次唐朝的詩作是中國詩作最完美完善的朝代,後代詩詞的發展,乃至元曲詩歌等的發展都是在唐詩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而且唐詩語言不但精練,而且大眾化"寫實性強,表達的是人對社會思想情感的體現表述。與現在社會人們的思想情感基本上是相通的
,更主要的是文字,語言設有太大變化。這就是中國象形字獨有的味力和特點。
。
-
7 # 舊城舊夢舊時光369
這其實牽扯到一個現代人普遍具有的思維誤區,那就是認為古代人說的是文言。
實際上並非如此,古代的文言文來自周朝的語法,與後世語法差異極大,只是作為一種書面語規範。
自漢朝開始,漢語就已經手口分離了,意思是口語和書面語開始分家。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五四運動,才又"我手寫我口",棄用文言文,書面語和口語統一使用大白話
回覆列表
你這提問就不對,唐詩宋詞都有很白話的,也有很多引用典故的,只是因為經常選讀了一些簡單易懂的讓大家所熟知而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想故鄉。選入是小學的課本,當然也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理解能力問題。你要小學選個,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難道還要跟小孩解釋什麼是商女?什麼是後庭花?曹組的《千年調》人無百年人,剛作千年調。待把門關鐵鑄,鬼見失笑。多愁早老。惹盡閒煩惱。我醒也,枉勞心,謾計較。粗衣淡飯,贏取暖和飽。住個宅兒,只要不大不小。常教潔淨,不種閒花草。據見定、樂平生,便是神仙了。這夠直白了吧?李清照《孤雁兒》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裡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你確定最後一句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並沒有唐詩宋詞那個更接近今天的文章和那個更什麼文言文之類的說話。提問的人想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