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嘞布嘞

    首先評價一名歷史人物不能僅僅從他的成就和個人性格去評判而是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背景是正處於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撬開中國國門半封建半殖民的時期。那一時期中國國內貧富差距日益加大,而為了給列強們高額的保護費更是向貧苦階層收取鉅額的稅金。當時的清政府對於西方列強來說卻恰恰不是他們的理想中的代言人,因為當時的英國想把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但是對於有著悠久歷史和強大文化的中國來說,在這片土地上要想達到印度一樣的殖民化是不可能的。而且清政府一直想擺脫英國對其的控制,和其他列強眉來眼去,這就讓當時的英國甚為光火。

    所以洪秀全當時起義打著基督教的旗號恰恰就是對當時歷史的詮釋。因為當時的西方文化強勢輸出就是為了能夠徹底的進行殖民。

    洪秀全以基督教的旗號進行政治運動,說穿了就是為了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成為西方列強的代言人。只有這樣才能有強大的靠山和清政府分庭抗禮。

    所以在很多描述太平天國起義的書籍和後來曾國藩日記中都能發現當時的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是遠超清軍的,這也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太平天國起義的初期為什麼能夠迅速席捲華夏大地,就是洪秀全抓住了兩個要點,一個是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矛盾使得他有了充沛的兵源,另一個就是打著基督教的旗號在文化上與西方靠攏成為西方列強的代言人找到強大的外援獲得先進的武器裝備。

    但是在西方列強與太平天國經過初期的蜜月期後終於發現洪秀全就是一個大忽悠。因為他根本就是為了給太平天國尋找一個強力的外援,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類似印度殖民區的土著頭領,於是西方列強開始拋棄他,轉而去支援清王朝,起碼後者還能老老實實給他們提供白銀。

    不僅如此,農民起義的同病在定都天京後也暴露無遺。洪秀全的後宮真的可以說是三千佳麗環繞(具體詳見相關文獻),同時將男女分開不承認私有制等等違背歷史前進方向的愚蠢舉措最終導致失去了底層民眾的支援。

    相反曾國藩領導下的湘軍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戰績,就連曾國藩自己都承認湘軍的戰力不如太平軍,並不值一次的強調其作戰思想就是結營寨打呆仗。

    說穿了曾國藩看透了太平天國的本質,若是與其硬碰硬那絕對是自尋死路,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西方人看清洪秀全的本質,讓跟隨他的底層民眾看出他的本質。雖然清王朝腐敗,但是起碼並沒有反人類。

    所以看似洶湧澎湃的太平天國運動在曾國藩的眼裡只不過是一場愚昧的鬧劇,在鬧劇過後自然會歸於平靜,只需要靜靜的等待,穩住局勢即可。

  • 2 # flyfyyy

    假如太平天國打敗清朝,用不了幾十年,也會消失在歷史長河。那時天下大亂,捻軍,陝西回民暴動,新疆阿古柏等等,以洪秀全上帝教統一不了中國,四分五裂。還打擊讀書人,放在任何時侯,都是錯誤。整天說上天堂,最後得下地獄,歷史有太多例子了,

  • 3 # 紫禁公子

    清朝後期,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當時的起義軍勢力很大,清政府的王牌兵八旗軍,面對太平軍一路敗退。就是在這種敵強我弱的情勢之下,一個文人站了出來,挽救了奄奄一息的清政府,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曾國藩。那麼曾國藩文人出身,為何能夠力挽狂瀾呢?

    曾國藩帶領的軍隊是湘軍,湘軍當時無論是裝備還是人數都不如八旗軍,在八旗軍敗了之後,沒有人看好湘軍。不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成功了。軍隊講究的是紀律嚴明,這點八旗軍可是不如湘軍的,八旗軍是貴族軍隊,難免有些驕奢。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軍隊沒有了軍紀,那麼打起仗來,也就是一盤散沙。

    此外,曾國藩雖然是文人,可是他熟讀兵書,懂得三韜五略,用起兵來往往也能像當年的諸葛亮一樣,決勝千里之外。而太平軍中將領,大多沒怎麼讀過書,對兵法也是一知半解,完全是憑藉經驗作戰,這樣一來,在智謀上太平軍已經輸了一大半。

    當然除了曾國藩自身的優勢之外,還與一些客觀因素有關。曾國藩率領湘軍與太平軍對抗時,太平軍的實力也不如剛起義時了。太平軍的內部更是矛盾重重,為了權力,幾個天王相互猜忌。在這種情勢之下,曾國藩憑藉著自身的才華,在敵人薄弱的時候,帶著湘軍,給了敵人致命的一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日本生孩子,有什麼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