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界觀
-
2 # 榮話
什麼是高雅的藝術,什麼又是低俗的藝術呢?都沒有一個可以衡量它們的標準。也許聽高雅的音樂會是高雅,聽一些順口溜的歌曲就是低俗。這些也都是我們片面的理解。
就拿《小蘋果》前幾年特別的火爆,歌詞也沒有那麼文藝,但是很朗朗上口,節奏感特別強,跳廣場舞的大媽們呢就特別喜歡,當時也有人說是低俗音樂,說白了,其實就是不喜歡而已。
龔琳娜是因為《忐忑》而火起來的,龔琳娜的音質很特別,也很有自己的音樂藝術風格,龔琳娜的創造力也很強,她融合各不同的傳統發聲方法到新的藝術裡,在中國也是獨一無二。所以,從客觀的角度肯定要欣賞龔琳娜的聲樂,因為太突出,太有風格。再加上她的老公是個德華人,她的音樂裡也有她老公的一部分在裡面,也屬於中西方音樂的疊加和融合了,今年央視主辦的經典詠流傳節目中,龔琳娜和她的老公再一次給我們帶來了聽覺上的驚喜,這首歌是《離騷》。音樂的節奏,創作,再一次的讓我們眼前一亮。不得不承認她的創新和獨特也是無人能比的。
每一個人和每一首歌都有它獨特的地方,我們聽的是感覺、是節奏、這首《忐忑》聽的不是歌詞,就是聽一個感覺。只要覺得好聽,是你的菜,就可以了。
-
3 # 兔老師
從音樂專業的角度來看,《忐忑》是技術性很強的聲樂實驗作品。全曲音域都偏高,在喉頭保持高發音位置的前提下,能夠將每一個音吐字清楚,對聲樂演唱者是極大的挑戰。所以對學習聲樂的人來說,這就像一首“高難度的練習曲”,用來考驗檢測自己的技術,一般人唱不下來。
但技術性歸技術性,在老百姓的口碑中這首歌也引起了不少爭議,最大的問題就是歌詞不知所云。的確,歌詞完全沒有實際意義,只是一系列高難度發音的組合,它也沒有打算去表達那種傳統的“音樂美感”。但在天天做實驗的學術圈子裡,這只是露出來的冰山一角,大家都見怪不怪了。類似的作品還有《lost rivers》,《廣島受難者輓歌》等。
但我們既不該因為它有技術性而盲目崇拜,也不該因為它不好聽而盲目貶低。這只是一次突破性的嘗試,瞭解聲樂的人自然會去研究它。龔琳娜老師做實驗並沒有錯,老百姓不喜歡聽也沒有錯,功過是非這些,就留給後人來研究評判吧。
-
4 # 星空與酒
也許不那麼高雅,但絕對不低俗。
高雅的標準可能因人而異,但低俗的底線我們大致能畫出幾條,《忐忑》應該還不至於觸及吧。
不止是音樂,在很多領域,尤其是娛樂化的領域,很多人會混淆“好不好”和“喜不喜歡”,以個人的口味,判定作品的優劣,很多說不好的言論追究下去會發現,他覺得不好的原因只是因為自己不喜歡,可是“好不好”和“喜不喜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包括在這個問題以及其他地方對《忐忑》評價的問題下面,“好不好”是客觀存在,不會因為任何人的“喜不喜歡”而改變,就像畢加索等畫家的畫,一般人可能很難欣賞得來,但其中的藝術價值也同樣是很難估量得來的,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欣賞不來而改變。
所以你覺得《忐忑》是噪音也好,是醜人多作怪也好,它的高超技巧和技術性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回覆列表
如果一個人的音樂滿足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他的音樂就是高雅的,雖然可能歌詞不是那麼好,甚至有些平凡,但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所以,刀郎也好,鳳凰傳奇也罷,他們的歌滿足了大部分底層人民的需要,就是高雅。忐忑作為神曲中的神曲,並不在音樂的範圍中,只能說它剛出來時,滿足了人們的一種好奇心,聽著就像巫婆招魂,記住,老百姓聽不懂的音樂就不能算高雅,因為它滿足不了大部分人的需要,可以說音樂都算不上。至於說藝術,更談不上,雖然我不知道什麼叫藝術,但忐忑絕對算不上藝術。更像是一種音樂上的投機取巧,在音樂發展程序中,出現一些奇怪的音樂是正常的。就像現在的許多神劇一樣。你能說那是真正的電影嗎?從忐忑中,我沒有感受到音樂的美感和動聽但是在現代音樂中,忐忑這種神曲又是需要的。能滿足眾人的好奇心,讓聽的人為之一笑,覺得有意思,也是不錯的,這類需求也是需要的。所以,忐忑只能算是一種節奏歡快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