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本土作戰可以接入民用電網咖?那美軍入侵伊拉克的時候,那幾個機步師和空降師是怎麼在敵國領土上保證電力供給的呢?接入當地電網還是自帶發電裝置?如何保障不斷電呢?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545238591

    對於用電量較少的裝備,一般是用畜電池來供電的,如單兵探測裝置,衛星定位,電話等。而用電量大的只能用發電機,部隊用發電車供電。在戰場上不會接入民用電的。一是作戰時,民用電可能已損壞,二是電壓,頻率各個國家不相同,不能直接拿來就用。三是部隊前進是移動的。四是電網在敵方的手裡,他可隨時停電。所以接入民用電網不切實際。

  • 2 # 科羅廖夫

    軍隊在戰場上用電最早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那時候軍隊較少使用大功率的電子裝置,跟電有關係的,大多數是野戰電話,這種電話不需要單獨供電,只是用一根手柄連線到小型的磁感應發電機就行。

    看過老電影的觀眾可能會有印象,裡面碰到軍官打電話的時候,會猛搖電話機上的搖把,然後在拿起話筒通話。

    上圖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歐洲軍隊的人力發電腳踏車,用於比較大型的野戰無線電臺和野戰有線電話網的供電。過去的老式野戰電臺多配備這種人肉發電機,我軍也是,小兵在那猛搖。後來基本以電瓶或大號乾電池代替,保留人工備份。

    有人說可以用電瓶麼,那麼電瓶靠什麼充電呢?戰場上不太容易找到電源,所以電瓶並不太實用。早期的軍隊經常使用乾電池。不過我們平時使用的四號、五號民用乾電池的功率根本就不夠。軍隊的有那種直徑10釐米,長20釐米的巨型乾電池,這是一種大號的鋅錳乾電池,粗細高低跟大型易拉罐啤酒瓶差不多。筆者小時候就搞來這樣的大幹電池,自己改裝外接到收音機上,那電量,槓槓的,能用兩年。

    現代戰場上,除了摩托化、機械化的主戰裝備自帶發電供電裝置,還會使用野戰的發電車。一般可用於基地化的供電設施。

    目前軍用鋰電池的應用已經涵蓋了單兵作戰系統,陸軍戰車、軍用通訊裝置、水下機器人,無人機等諸多兵種。軍用鋰電池的能量密度,續航時間,體積重量都要比民用產品效能好得多。

    最近中國還研製出千瓦級鋁空氣電池,基於石墨烯空氣陰極的千瓦級鋁空氣電池發電系統,該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高達510Wh/Kg、容量20KWh、輸出功率1000瓦。透過實際演示顯示該電池系統可同時為幾部電臺、電腦供電,具有很好的軍用前景。

    為了解決發電機笨重不方便攜帶的問題,軍隊還配備有太陽能蓄電池,為連隊配發的多種電子產品和裝備續航。將4塊太陽能蓄電板連線起來,就可為某型電臺的電池充電。這樣的充電裝置組裝簡便,效能穩定,充電速度也比較快。

  • 3 # 圓窗觀點

    第一種是蓄電池,比如小功率的通訊用電要求,軍用蓄電池就完全可以滿足要求,這種軍用蓄電池容量大,密度高(同樣體積的蓄電量高),可代價是不能復衝,都是一次性的,電池用完就丟,後勤再給補。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軍最初將這種電池定義為B級補給品,就是不太重要的意思,結果給前線那個罵呀。於是後勤司令部趕緊將電池升級為重要物資,到了阿富汗戰爭時,因為美軍的特種作戰多,前線高度分散,後勤對通訊電池特別重視,往前線大量送電池,可是又被罵,泥馬滴,不多送點吃喝來,盡是送電池,都夠勞資保持通話三個月了,快送點好吃喝上來。

    真是預測很美好,檢測靠實踐。

    到了大部隊的駐紮區域,供電量比較大,主要使用柴油機組網發電,,這樣做的好處,一是自己發電比較可靠 ,而且來的快,二是電的頻率和電壓比較合適。這裡面還有質量和匹配的問題,不是什麼電都適用。但就技術談技術,柴油機和蓄電池都屬於常規方式

    到了臨時區域,或者是一線戰鬥區域,環境變差了,電力供應反而變複雜了。主要是受到兩個因數制約,一是後勤供給有限,需要節約。所以很多的發電車,都配有高密度的蓄電池,讓發電的燃料消耗盡量小。這種蓄電池技術已經發展了好幾代了,目前大量使用的是機械蓄電技術,電池的能量密度非常高。這些蓄電池和發電機共同工作,組成一個複合供電系統。 另外一個制約就是特徵訊號,要儘量降低訊號特徵,比如噪音等,箇中原因,大家應該都知道。既要大功率發電,還最好是零噪音,這樣的發電裝置,例如大功率溫差發電機等,在美軍的裝備中,都已比較成熟。

    大量的戰場需求,既有理論指導的,也有在實戰中出現和暴露出來的。就是戰場上一個不起眼的用電需求,它後面的故事還有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憐天下父母心,愛子如命,這樣做到底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