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背影看世界
-
2 # 南寧麵條菌
五色糯米飯的傳說在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歷史故事,在我們這邊壯家則流傳著一個機智青年與一群猴子鬥法的故事。
傳說古時壯家村寨有個青年叫特儂(這其實在壯語裡是母親喊兒子的稱呼,比如你媽直接叫你:兒子”。而不是稱呼兒子的真實名字),他的父親早已去世,只與癱瘓在床的母親相依為命。特儂對母親非常孝順,怕母親一人在家煩悶,有時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都揹著母親同去。每次去都會帶上兩團蒸好的糯米飯作為午餐。結果糯米飯的香味吸引來了附近的一群獼猴。就在兒子在犁田的時候,膽大的猴子趁母親不注意把糯米飯給搶走了。搶一次得手之後猴子們知道母親追不上他們每次都來搶。兒子沒辦法了,總不能每時每刻都看著猴子吧!就在他煩躁之際突然看到自己的手居然黑了,再一想是剛才抓楓葉抓黑的。靈機一動,立即動手把樹上的楓葉割回家,搗爛後用水浸泡,得出黑色的液汁,再將糯米飯放到黑液汁中浸泡。第二天拿起黑色糯米起來蒸,頓時濃郁的飯香飄進了裡屋。母親聞到後就問兒子:這是什麼東西這麼香啊!兒子興奮地說,達咩(壯語,母親),這是黑色糯米飯,多香多甜啊!於是清晨兒子帶母親又出發了,這回他故意把黑色糯米飯露出來讓猴子們看到。猴子們見到黑色的東西以為是毒藥,連碰都不碰直接跑了。
這一天,特儂吃了黑色糯飯,口不幹不燥,也不覺得膩倦,反而覺得渾身是力,打到的柴更多了。從此特儂和母親上山砍柴,都帶著黑色糯飯,也用不著擔心猴子把糯米飯搶走了。後來,壯家人都學著特儂,家家戶戶學做黑色糯米,後又逐漸用黃梔子、紅藍草等做成了黃色、紅色、紫色糯飯,逐步演變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飯。又因為這是孝敬母親的食物,所以每年清明或者三月初三的時候都會將糯米飯擺上供桌,祭奠神靈和先人。
-
3 # I八零印記I
這應該是廣西壯族地區的傳統習俗,即每年的三月三,壯族人家家戶戶都蒸五色糯米飯過節。
五色糯米鈑,顧名思義五種顏色,分別為黑、紅、黃、紫、白,象徵著“吉祥如意”和“五穀豐登”之意,因為語言差異,又被稱為“烏米飯”、“五色飯”等。
而其來歷也和一位古時壯人有關。相傳古時,有位才智超群的壯人名叫韋特桂,在土司手下當差。一年大旱,他為解除百姓疾苦,請土司親往壯鄉視察,欲用計讓其免去皇糧。不想被土司發現上當後,便把特桂當成眼中釘令手下將其捉拿。
壯鄉百姓聞知後,連夜送特桂上山躲藏。官兵捉拿不著,於是就放火燒山,要把韋特桂逼出來,但一直沒有得逞,只得悻悻而回。
官兵走後,鄉親們上山尋找,終於在一棵大楓樹洞裡找到特桂的屍體,便含淚將其葬於楓樹旁,而那一天正是農曆的三月初三。
以後的每年三月三,壯人就用楓葉等植物的汁把糯米染成紅、黃、紫、黑等色,蒸熟後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而這之後就慢慢形成一種習俗逐步流傳下來,至今仍是壯族一個重要的習俗。
-
4 # 棋友直李
我也是壯族人。卻也不知從哪個朝代開始,做這種五色糯米飯。黑色是用楓葉汁來染,黃色是用黃姜搗碎調水而染之。但黃姜之味過濃,很少用它,都是到山上採一種叫作醉魚樹的花,用來染。些花白色,但染出的糯米金黃色,且其味醇香,。紫紅色的,是一種爬行草科,墨綠色,本人卻不懂其草名叫作什麼草。關於三月三的民間故事與傳說,有很多。有時間,把那些故事傳說整理出來,讓大家分享分享。
回覆列表
烏米飯是一種傳統的小吃,是從唐朝的時候就有了,在安徽和江浙一帶比較盛行,傳說每年的4月份,更多的人是在農曆四月初八的時候都會吃烏米飯。
烏米飯採集野生植物烏飯樹的葉子煮湯,用所煮的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後撈出放入木甑裡蒸熟而成。烏米飯油亮清香,由糯米泡入烏樹葉中幾小時後煮成的。吃烏米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而且人們相信在立夏這天吃烏米飯,孫臏就會護佑人們平安如意。
農曆四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烏飯節。民間傳說是因為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為了吃到飯,想辦法用南燭葉搗汁染米,煮成烏飯送去,餓鬼們不敢吃那烏飯。母親才終於得以飽腹,老百姓年年吃烏飯,紀念目連這位孝子。《本草新編》記載:南燭葉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葉。
不管是什麼習俗,都是代表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也是對生活的熱望與一種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