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感人生壞壞
-
2 # 唱搖滾的DOS
1.學歷都偏高,心智不成熟,有文憑沒文化。
2.希望愛情與婚姻如童話般存在,不食人間煙火。
3.收入偏高,有獨立生活的經濟能力。
4.自私狹隘,希望一直過著“高階”生話,不顧別人甚至家人。
5.孤獨而敏感,字典裡沒有“朋友”這兩字,緊繃著對抗任何外來攻擊的弦。
6.脆弱,對外隨時都想著展示自己的優秀,沒掌聲迴應時內心崩潰。
7.幼時父母關係糟糕,埋下對異姓恐懼的根。
8.無知,生活範圍狹小,自我保護安全厚壁的空間裡被剩下。
9.缺少嘗試與改變的勇氣,並給自己冠名為“完美主義者”。
10.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回答完畢
剩男剩女這詞有個限定要素,那就是婚姻。
無論文人墨客描繪得如何悱惻纏綿,痴男怨女們如何執迷不悟,婚姻關係在本質上是一種契約關係,它必須為走入婚姻的雙方提供經濟效能,方可吸引男女結婚。
在傳統婚姻內,女性一方的收益主要是由丈夫提供的生存資料。但這種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受制於丈夫的履約能力、履約意願而天差地別,而女性付出的成本基本是確定的,即生兒育女,照顧家庭。換言之,女性在婚姻中的收益很可能為負,而不是為正。
在傳統婚姻模式下,社會共同體主要是透過利他性的道德觀教育女性,甘願承擔這種不確定性,並以強制性的制度限制女性在外部市場謀生。在嬰兒存活率低下,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不得不反覆生育的情況下,將女性限制於家庭之內,客觀上或許有助於種族繁衍(基因的本能),但也往往給女性造成了未曾得到補償的大量損失。
市場經濟的繁榮,帶來平等觀念的興起。女性漸漸獲得了與男性一樣的受教育權,並以自己的能力在職場上謀生。雖然從總體上,女性的貨幣收入和職業發展仍不如男性,但已經具備擺脫婚姻、獨立謀生的能力。她們不需要像舊時代女性一般,為了生活而走入婚姻。
隨著教育的進步,具有較高生產力的女性越來越多。她們不但在生產力高,也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更追求創新和事業的成就感。枯燥乏味的家務勞動無法滿足她們追求,僅服務於丈夫和孩子也無法帶給她們充分的成就感。這部分女性往往不願以犧牲事業為代價接受婚姻。
有能力以推遲結婚或不結婚來規避婚姻風險,或追求自我價值不願邁入婚姻大門的女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剩女”。與其說她們是被“剩下的”,不如說這是她們自願的選擇。
而“剩男”又是另一回事了,這主要是由擇偶策略決定的。
婚姻市場基本是針對彼此條件的雙向性選擇過程。基本上,男性更側重對方的身材容貌、脾氣性格等先天條件,而女性更側重對方的健康才智、地位財富等的後天素質。
很顯然,用於評估女性條件的訊號很容易獲得,大部分女性的先天條件在30歲前就固定下來了,之後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對男性條件的識別則沒有那麼簡單,因為財富地位這些東西沒有固定規律,大多數人都無法判斷男性的潛力,潛力也未必能夠轉換為可見的後天條件。
這種男女選擇策略上的差異,導致的結果便是:男性在婚姻市場上,越年輕越居於劣勢,因為其時,他在女性重視的後天素質上,大多數人都無法達到自身的最高峰;而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與財富地位的不斷提升,他們在擇偶市場上的選擇餘地就越來越大。
這就造成了兩種“剩男”,一種是年齡與財富與時劇增的“剩男”,他們故意(或非故意)延遲擇偶時間,卻擁有更多的擇偶靈活度和擇偶面,並且受到不同年齡層次女性的追捧;另一種是被動的“剩男”,這部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身的後天條件並未相應地提高,他們在婚姻市場上的劣勢不斷被放大,更加無人問津。
而“剩女”雖然也有年齡劣勢存在,但她們的先天條件很容易達到峰頂,並且衰退的趨勢也並不明顯,只要她們願意放低自己的擇偶標準,要進入婚姻是很容易的事。
但是,在女性經濟地位提高和獨立意識增強的現代。既不存在生存壓力,也沒有更多的激勵要素,“剩女”們又有什麼理由選擇婚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