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陌上蓮花yy
-
2 # 閒適人家
不同時代,人的觀念都不一樣!
包容、同理心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想想母愛的偉大,人的同理心驟然而生!
我有一個同事,為母親找學習課程,鼓勵母親交友,找些事情發揮餘熱,我們單位還有書畫隊,老人團到處“即度揮毫”!
人的群體意識,一定程度上,上升到觀念的改變。
男人因孤獨而優秀,女人因優秀而孤獨!
女人的優秀是:外貌,氣質,修養,溫柔,得體,知性。
男人優秀是外展。女人的優秀是內斂。對母親的觀點,不能平輔直敘,人家幾十年積累沉澱,拿出來都是寶。關鍵是要讓這些觀點再擦亮,注入活力。幾千年的孔子觀念,經過註解,也放光彩!
我對母親是先敬之,聽之!家人都說我,母親的話如聖旨,要先讓老人開心,再談世上人和事,老人也會改變觀念,提升認識。
人是不會在吵架中認錯的,這個常識你要懂,情緒激動傷身,這個你要明白!
-
3 # 拈花微笑2720
養兒方知父母恩。所以,我不和父母爭吵。即使偶爾意見不合,爭執幾句,我也會先平息下來,向媽媽示弱。在你的問題說明裡,我看到你說媽媽老是說你自私自利,其實父母很少這樣說自己的子女。天下不求回報的愛你的,就只有父母。當然極少數的極品父母除外。所以,親,反思一下自己,你的想法真的沒有問題嗎?還有啊,可以好好和媽媽聊聊,自己的想法,媽媽為什麼不贊同。年輕人有衝勁和闖勁,老年人是用經歷和經驗在處事。有些問題,你也可以多方面考慮,找到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觀念不一樣就爭吵,這解決不了問題。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愛情如此,親情也如此。
-
4 # 周梵
我有一個學員,來上課之前,因為跟她媽媽之間,就“領證那麼久了,什麼時候辦婚禮”這個話題僵持不下,誰都不讓步,互相向彼此宣洩焦慮,最後痛苦不堪,前來求助。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學員非常聰明,儘管她的初衷是:我實在搞不定我媽了,來個專業人士教教我怎麼(撕)贏吧!但能夠尋求心理諮詢師的支援,是很棒的。
一開始,她的觀念是:“我媽這個人無法溝通”而且“我每次跟她說這件事情,她都會炸。”直到進行了學習之後,她才發現,好像並不是無法溝通,而是沒有找對到底想溝通什麼,溝通出什麼結果。
當溝通雙方都帶著自己激烈的情緒時,說出來的當然就不是什麼好話,自然就會引發一系列的防禦,抵抗,逃避,惱羞成怒……
理所當然的,她最後找到自己想要溝通的點,其實跟“什麼時候辦酒席”的事件差得很遠,挖出來的真實需求是:我想要向我媽媽證明我的獨立人格。
而她很快就發現了:即使不證明,其實我的獨立人格也是存在的。
當她梳理好自己的需求之後,再跟媽媽溝通,沒有出現任何“炸了”的現象,兩個人很快就和解了。
其實在家庭中,真相往往是最不重要的那個,原因很簡單——發生在同一個家庭裡,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當事人眼中,真相截然不同。這跟《奇葩說》裡,“情侶吵架,是誰錯誰道歉,還是男方先道歉?”這個辯題裡面出現的悖論一樣:為什麼會吵架,首先就是因為都覺得是對方的錯,根本就不存在誰錯誰道歉。
所以,在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化解矛盾、改善關係、彼此信任、保持親密的方式是溝通,而分辨出自己的情緒和演繹,有一個平穩的心態,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你也許會說:“我說了啊!這個人(我老公/我媽/我婆婆/我爸)根本說不通!”
可能還會補充一句:“這麼多年了,他就是這麼固執,無法溝通。”
這是因為我們習慣性地在傳達自己的觀念時,發生兩種偏差,讓對方無法接收到我們靈魂真正想說的話。一種叫低效溝通,一種叫透明妄想。
我媽一直說我自私自利,不講孝心。我還什麼都沒做,只是跟她小談了一下內心想獨立的想法,就開始叨叨叨說我現在就嫌她以後更不得了啥的風涼話。作為一個女兒我聽著心裡實在是難受。
回覆列表
沒有關係。俗話說:野雞打的遍地飛,家雞打的團團轉。父母的有些觀念可能與你不同,但也要尊重父母的想法。儘量溝通,彼此體諒。現在孩子自我意識比上一輩都強,是好事也是壞事。做情商高的孩子吧,能不吵就不吵,理解父母。她說就默默聽,自己有自己判斷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