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雷行漫記

    感謝邀請!同樣的飯菜,長大了再吃,再也沒有小時候的味道,這很正常。就像小時候我們喜歡玩玻璃球、喜歡玩捉迷藏、喜歡摺紙飛機,現在長大了,我們還會玩嗎?就算和小時候的夥伴聚在一起,重溫一下兒時的樂趣,有幾個人還能找回童真的快樂?也許是小時候資源比較匱乏,家裡的飯菜比較清單,趕上逢年過節能吃頓餃子,那都是最開心的事。現在呢?家裡生活條件提高了,餐桌的飯菜也比以前豐富了,過年吃的菜,無非也就是把平時總吃的那幾樣菜,趕到一天做了而已。我們已經長大了,見過的、嘗過的飯菜多了,當年的飯菜味道沒有變,變的是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那一份童真。

  • 2 # 石鍋拌飯9

    小時候是農肥,現在是化肥。種子,農藥,化肥,土壤,食物鏈都不行了。小時候的味道就當做美好的回憶吧。!!!!

  • 3 # 悠悠子民

    說的是,孔子和他的幾個弟子困在蔡國(今駐馬店上蔡縣),沒吃沒喝,一連飢餓幾天,孔子只好派弟子到國君處討要吃的。國君對孔子弟子說:"什麼最香?"弟子隨口答曰:"肉最香。"國君就說:"回去吃你們的肉去吧!"一粒糧食也沒給。

    孔子看到沒借得糧食,問弟子怎麼回事,弟子把當時對話作了彙報。孔子想了想說:"你明天還去問國君借糧,國君再問你什麼最香,你就說飢最香。"

    第二天,國君又問同樣的問題,弟子按照孔子的交代回答,終於借得了糧食。

    我引用這個故事,只是想證明一個問題,就是人在貧窮飢餓的時候,粗糙的飯食也很香甜。飢不擇食就是這個道理。

    我這個年齡,經歷過一個天災人禍、物質匱乏的年代。想吃飽飯就難,哪有什麼好吃的。我清楚地記得,吃食堂時,我弟弟餓得已經哭不聲了,萬年食堂再晚散幾天,我弟弟必定餓死無異。那時吃糠咽菜也是香的。後來是好了些,可糧食還是不夠吃。為了一家人常年不過分飢餓,吃飯還定量,為防止半晌吃,父母把饃饃吊在我們弟兄幾個夠不著的高處。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一點肉,那肉真是特別的香。我村一個小孩把肉含在嘴裡,老半天不下嚥,娘問他咋不嚥下,他說嚥了再也沒有肉了,孩子的一句話說哭了父母。

    改革開放,農村實行了聯產責任制以後,人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平常飯食比貧窮時過年的還豐盛,如果經常如此,哪還有小時候那種香甜的味道呢?

    中學課本上有一篇古文叫《芋老人傳》,說地是芋老人見到一位落難書生飢寒交迫,就讓老伴煮了芋頭讓他吃個飽。這書生十多年後當上了國相,想起當年芋頭的美味,就派人把芋老人夫妻二人請了去。待又吃起老婦人煮的芋頭時,說是沒有當年的美味了。芋老人告訴他,芋頭的味道還是當年的味道,只是時間不同,人的地位不同而改變了人的口味。經常的酒宴,是無法再嚐到當年的芋頭的香甜美味的。

    我們雖然嘗不到小時候那樣的美味,但不要忘記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珍惜這美好的飯食,美好的生活!更不能忘了那時的患難之情。

  • 4 # 泡麵影視混剪

    第一個食材問題:比如現在的菜,很多都是用科技手段輔助催熟的,只求以最短的時間弄出最高的產量賺錢,毫無底線可言!

    而以前種菜都是用糞土灌溉土地,生長週期也是遵循大自然的 自然規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自然迴圈,那種出的菜,品質方面就不是現代種出的菜能比擬的。

    就好比以前什麼季節種什麼菜,都有是有規律的,你看現代除了極少數的菜不能常年種植以外,別的一些菜幾乎可以常年吃的到。

    以前村子裡做飯,家家戶戶炊煙繚繞,飯菜飄香,現在你還能聞到嗎?從這一點來說,本質已經改變了!

    第二 個人口味的改變:現在做出飯菜的裡面,哪個不是放各種調味料,不過在好的東西,吃多了總會有膩的一天,比如經常吃海參燕窩的人,讓他偶爾吃幾次鹹菜蘿蔔,他會感覺這個味道真的是美妙至極,人有審美疲勞,視覺疲勞,這其實是味覺疲勞的一種。

    最後一點:很多人不是在意現在的飯菜為什麼,沒有小時候的好吃,而是懷念兒時那份因時光而逝去的青蔥歲月,那份純真,想念小時候爸媽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想念村裡家家戶戶,炊煙繚繞,飯菜飄香的味道。

    改變的不是味道,而是自己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也帶小孩,為什麼兒子和奶奶親,怎麼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