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筱原123

    古代社會等級森嚴,儒家文化講究高低分明、尊卑有序,為長者諱,為尊者諱,避諱“大約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最主要是帝王諱,作為最高終治者,皇帝的稱號,姓名,還有諡號,都是普通人不能提及的,就有下獄甚至丟腦袋的危險。例如,唐高祖的祖父名虎,凡寫到或講到“虎”,都得改為“猛獸”,或改為“武”。又如,唐太宗名世民,他死後,“世”字、“民”字都必須迴避,“為民作主”需改為“為人作主”

    《唐律》禁食鯉魚,違者打60扳子。唐朝皇帝自以為是老子李耳的後代,李、鯉同音,吃鯉就是吃李。鯉魚也不讓叫鯉魚,改稱“赤鯶公” (“鯶”音“渙”)

    另外還有長輩的名姓,還有孔孟老莊聖賢都需要避諱,更有甚者,有些跋扈的官員甚至下令讓屬下和百姓避諱自己,歷史上有個叫田登的官員,下令不許別人寫或者叫自己的名字,所以下屬在替他頒佈法令的時候只能寫“本州依照慣例放火三日”,這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由來。

    唐朝李賀因父名晉肅,不敢應進士舉。唐代馮宿父名子華,朝廷任命他為華州刺史,他以避諱不予接受。賈曾被任命為中書舍人,以父名忠一再推辭,朝廷只得另外安排。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現在大家已經不需要刻意避諱了,說話寫文章也暢快很多!

  • 2 # 鬱金香184995999

    古代資訊傳媒滯後,“避諱”的事代代相傳,很神聖。

    就在我的祖父母時期,老輩人說怎樣怎樣,好像是“敕令”,你必須“避諱”,不敢“越界”。

    小時候,經常被派去替大人們跑腿,給坐月子的鄰居家送雞蛋、紅糖或麵條等之類的禮物。那時,只聽老人們說,帶著“紅”或“白”不進產婦的屋子裡去,說是“怕衝”,給人家“衝了喜”,不但人家不感謝你送的禮物,還要把一些病災之類的“惡事”,歸結到你頭上,是你的不“淨”,給人家帶來的災難,甚至會成了仇家。

    到現在為止,我也沒徹底弄明白,這“避諱”的真偽到底是否“靈驗”。

  • 3 # 夏有涼風61

    謝邀,古代避諱有多嚴重,如果沒注意,後果嚴重不,就這個問題,古代避諱的事很多,看分什麼事了,有的事該避諱的沒有避就很嚴重,有的也說不上,比如歷史的“文字獄”後果就很嚴重,提及皇帝名諱,當然古人就一般人也稱“字”不呼名,這也是避的。古代皇帝官員出行,這也的避,不然衝撞了,輕則捱揍,重則當刺客給辦了。這都是古代避諱沒注意後果很嚴重的的避諱。

    還有就是民間的避諱,這個後果嚴重不嚴重,自己掂量的看,如過年和整個正月,避諱說髒話和罵人,說是會長口瘡,本命年的在過年正月不能動刀切,不能做針線,這可能類似於“巫蠱”的說法。不能進剛生孩子產婦的房。不能主動借人藥壺。外人不能撞到死人入斂,喪事不能大聲嘻笑,出殯不能喚活人名字,埋人填土不能用腳蹬鐵鍬,完事返回不能回頭看。等等等等。總之古代避諱的多了,一般後果嚴重的是牽扯到皇事官家。至於民間避諱,按現在社會信仰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 4 # 張峰149764346

    在中國封建時代,為了維護統治階級最高權威,一切向皇家看齊,做任何事情都要圍繞著皇帝轉,看著皇帝的喜怒哀樂過日子,避諱的核心是維護皇族的尊顏,達到一切為我皇室獨尊的目際。

    但是,避諱不等同於迷信,迷信只要是人,不管高低貴賤都在做,避諱專對物件是普通下級和普通百姓,就有君臣父子的等級區別,避諱是古代特有的一種習俗,也是一種文化,當然在古代對家裡長輩的名子也避諱,這樣就形成了下級避諱上級,晚輩避諱長輩的避諱規矩,人家都避諱了,你不避諱,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你。

    古代的避諱有多重要,如果沒注意後果很嚴重嗎?

    一,沒有注意避諱的後果,看針對的是誰,我自已的名字有一個字,跟我一個唐姑名字有一字重了,應為當時沒住在一起,疏忽了,人家莫名其吵的都跟我們家斷交了,才弄明白是怎麼會事,不得已還是改了,看看嚴重不嚴重,普通百姓尚切這麼講究,應該知道不避諱官家有多歷害了。

    二,如果避諱到官家,或者皇家的話,那可是要殺頭坐牢的,代價是讓人承受不起的,最典型的是清朝的文字獄,不知道冤死了多少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得你們老師的笑容可以怎麼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