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博士的世界論

    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孔子主張是仁義;用途是入世,方法是知行合一;理念是學而時習(學是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智慧),時是天時,習是實習實踐,意思就是學道選擇適合的時機去傳道,體現的是知行合一);用途是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包容,不要求一致,道不同不相為謀,和而不同)。仁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應的是學道、傳道授業、解惑,孔子的倫理的道德思想是君臣有尊卑,長幼有秩序。

    墨子主張兼愛;用途是行世,方法人道合一;理念是以人為本(墨子講“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夫是夫,妻是妻”皆平等);作用是平等博愛。

  • 2 # 汪萍680828

    孔子代表的儒家中心觀念是“仁愛”,墨子代表的是墨家中心觀念是“兼愛”。表面上看都是講“愛”講“奉獻精神”,但其精髓是有所區別的:

    一、愛的物件不同:孔子代表的儒家的愛是“別愛”(有差別的愛),儒家代表的是家道中落計程車大夫上層階級,孔子提倡“仁”的意思是“愛人”,前提要名副其實。即先認清你的宗親關係裡的親疏關係,然後“親其所親”,主張有差別的愛。墨子代表的墨家的愛是“兼愛”(一視同仁的愛)。墨子代表的墨家的愛是“兼愛”(一視同仁的愛),墨家代表的是下層階級的遊俠,像金庸武俠小說裡的行走江湖的武林高手,“重情義輕財權”,墨家的門徒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團隊,口號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所以墨子的愛是“兼愛”,主張打破親疏厚薄的宗親關係,顯示出一視同仁的博愛。

    二、愛的形式不同:孔子代表的儒家的愛是“論心不論跡”,墨子代表的墨家的愛是“論跡不論心”。孔子儒家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東西,一種虛無的但能打動人心的力量,所以孔子的愛是“論心”。墨子代表的墨家追求的是實際效果,不像儒家空談理想,帶有功利主義的墨家學說的愛是“兼愛”,即“兼而愛之”,把愛落到實處,所以墨子的是是“論跡”。

  • 3 # 燿正

    仁,以父子之愛擴充而去。有個根本。自然而然過渡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愛,別人的父親就是我的父親,那這就等於沒有父親。所以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無父之人,豈非禽獸?可曾有自己的親生父親不去愛,而去愛陌生人的?可曾有對待陌生人如親生父親一般的?由此可知墨子的兼愛違背正常倫理和人性本然,容易造出極端案例。但墨子的心是好的,可是這種學術的流弊很厲害,所以孟子痛斥之,以其學術流弊而斥也。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孔子曰: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可見聖人對於發表言論非常重視。不管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事最怕望文生義,憑空武斷。根本不去了解就依照表面意思去下結論,雖然會有一大批同樣只會跟風不會思考的人點贊簇擁,但只是徒增笑耳!

  • 4 # 半生執迷72089133

    儒家的仁,其中心思想就是原諒,有點類似於基督教,不管你犯了什麼錯,只要認錯,就可以被原諒,但是基督教是跟他們的主認錯,而孔子的仁是跟被傷害的人認錯,如果他原諒你了,那麼,他就是大仁。所以儒家經常提及的一句話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墨家的兼愛,則有點類似於伊斯蘭教的教義,凡是信教的都是兄弟,但墨家的就比較廣泛了,天下人都是兄弟,你家人也是我家人。

    而仁和兼愛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講究原諒他人的過錯,自己成就大仁,一個是講究保護別人。

    墨家的主張是,大家要互相愛護,不要打架,兼愛、非攻。

    儒家的主張是,人要分尊卑,要講禮數,對別人要仁慈,禮、仁。

  • 5 # 使用者1220686403821

    三者都是要去關愛別人,但孔子的仁愛,是以愛自已為前提,然後將這種愛一層一層擴展出去,愛自已的親人,愛周圍的人,然後愛所有的人以到萬物。因而是最符合現世社會的人的感情與實際的。

    墨子的兼愛,是不分親疏,無條件平等的愛.用佛教的話說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的愛,雖然墨家還不是宗教,但墨子的思想卻充滿了無比偉大的宗教情懷.

    博愛,愛人如已,同樣是要以自我為中心的,但卻廣博的愛,超越了是非,但後來的基督徒們的博愛卻沒有超越宗教本身,只愛基督徒,別的宗教都被視為異端.所以美華人的民主,只有美華人能享有,美華人的愛只博給美華人,卻不能給苦難的伊拉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米切爾稱要招募保羅喬治,保羅喬治適合爵士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