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百齡聊減肥
-
2 #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一直一天支援兩頓飯會不會影響健康和壽命,要看這兩餐都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其實正常情況下,從生物鐘的角度來說,人一天是需要三頓飯的,早中晚,但是因為我很多人的習慣,或者是外界環境因素造成的,每天只能吃到兩餐,那麼這兩餐的搭配,只要能讓身體獲取這一天所需要的充足的營養,那麼就不會給健康帶來什麼不利的影響,但是如果只是吃飽了而已,長期可能會有一些營養的缺乏症出現,比如維生素,礦物質,或者蛋白質,攝入不足等。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人每天需要攝入12種食物,每週攝入25種以上的食物,那麼如果這兩餐能夠吃足量也是可以的,飲食的結構包括:主食(粗細搭配,也可以適量新增薯類),魚肉,畜禽精瘦肉,新鮮蔬菜,新鮮水果,豆製品,奶類,堅果等,具體每天需要的量,可以參考中國居民膳食寶塔,如下圖,這樣飲食最科學也最健康。這樣飲食不會對健康和壽命帶來影響。
但是,還要注意的一點是,這兩餐的時間安排,我們都知道,不吃早餐易發生膽結石,不僅是膽結石,對胃也會造成影響,因為到每到吃飯的時間的時候,我們的胃即便沒有食物的攝入也會進行蠕動,沒有食物時就會進行空摩擦,會造成胃部的疾病,這也是需要注意的,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建議兩餐之間做一個加餐。而早飯建議還是要吃的,以免增加膽結石的風險。
-
3 # 谷小抄不想--畢業
兩頓飯全家有休息時間,要不天天做飯,吃這頓想那頓影響健康,非常時期在家更得吃兩頓,由於兩頓飯關係我降壓藥早己停,也沒什麼不適,身體更健康。
關鍵在於看怎麼吃,是否做到營養均衡,吃多少頓並不是最關鍵的,吃對了就不會影響健康和壽命。
人類並不從誕生起就開始一天吃三頓我在之前的回答裡曾講到過,一日三餐並不是人類自古就有的習慣,原始時期,人類並沒胡“一日三餐”的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後來隨之著農業的發展,才逐步有了三餐的概念,在《莊子·內篇》有“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的說法,在中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靈樞·五味篇》對不按時進餐所造成的影響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看似強調了三餐的重要性,但其實吃幾餐,並不是最重要的,黃帝內經強調”飲食有節“即是講要有規律、不要過食、不要過飢即可。
佛教中有過午不食的說法佛教認為:清晨是天食時,即諸天的食時;午時是佛食時,即三世諸佛如來的食時;日暮是畜生食時;昏夜是鬼神食的時候。
雖然看似有些迷信,但卻有其養生智慧,一是減少愛慾之心,二是可減低腸胃負擔,在佛教中還有”更易入禪定,有更多的時間悟道等等,當然,我們現今應用,有些是為了減肥,有些是為了健康,有沒有道理呢?
著名期刊《細胞》的子刊《代謝》上,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的一項研究,
試驗結果顯示,將每天三餐的進食時間限制在 6 個小時內,下午 3 點後就禁食,在不減食量的狀況下,可以帶來胰島素敏感性上升、降低血壓,限制食慾等多重改善,這些效果並不是餓出來的。
所以,傳統的東西,其實是有很多道理所在的,現今的很多研究表明,我們佛、道教、黃帝內經之中對於飲食的很多觀點,對我們目前的生活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
如果吃對了,不但不會影響健康和壽命,反而有可能促進健康。UAB營養科學部助理教授Courtney Peterson博士:。“我們認為當天早些時候進食不僅有助於降低糖尿病風險,還有心血管和心臟疾病的風險,”
我之前也講過很多有關的試驗,這裡就不一一列明瞭。
《黃帝內經》雲:“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謹和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這些仍應成為我們吃對的指導,只要營養均衡、不過飽、適四時、有規律,吃多少餐並不是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