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鈴聲聲123
-
2 # 城鎮戶籍打工者
離開父母的夫妻,先協商甚至爭論回哪邊過除夕夜。再火速搶票(雙方父母與自已都不在同城,相隔距離遠的,還要搶至少三趟票:去自己父母家、再去對方父母家、再回自己小家)。開始盤算該孝敬雙方父母多少錢、該帶什麼禮回家、該給侄兒侄女甚至侄孫輩封多少紅包。
大年三十,放假了。帶上老婆孩子直赴老家。舟車勞頓,趕上吃年飯。與父母同城的哥嫂,卻是早早的就採買年貨,洗、切、煮、燉的忙碌幾日。
隨後喝酒、祝福、打牌、發紅包。
年夜飯的餐後殘局,主要由與父母同城的哥嫂收拾。
大年初一,首先睡懶覺,中午時分才起來。簡單洗漱後,帶上老婆孩子滿縣城閒逛。在屈指可數的幾家開業飲食店前,排隊品嚐兒時喜歡的小吃。晚飯時間,兄嫂必又準備了一桌新鮮酒菜,繼續胡吃海喝,相互說些吉利話。
餐後殘局,基本由本地嫂子帶領歸來的妯娌一起做。
大年初二,上午由大哥帶隊,去祖墳祭拜。中午回家後,下午開始打牌、聊天了。這天很微妙,畢竟大年初一己過,言談間少了忌諱。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情就會擺上桌面,特別是妯娌們,會有意或無意的表達出自已的不滿。極少數家庭甚至會爆發口角衝突,大多數家庭則會適可而止,維持住整體的祥和。(反正明天就散了)。在做家務收拾殘局時,就不會似前兩日搶著幹了,妯娌中會出現個把偷閒的。
大年初三,帶著孩子拜別爺爺奶奶,相互叮囑很多話後。丈夫扛著父母準備的家鄉特產、妻子拿著行李、孩子蹦蹦跳跳的又踏上征程,直奔後家。
回孃家,老婆心花怒放,迫不及待。在歸家途中,不僅把自己小家準備的禮物拿出來,還把婆家帶的土特產中,較好的全貢獻出來,一起孝敬孃家父母。
到了孃家,出嫁別處的姐妹也攜夫帶子的回來了。這時的媳婦都不嫌累,到家立即紮上圍裙,無需誰招呼,鑽進廚房。丈母孃端個椅子坐中間,指揮幾位閨女炒菜做飯。反正舅兄舅嫂們也都回嫂子孃家去了,這幾日後廚就被這群母女笑翻天。
女婿們則奉上禮物及孝敬錢後,被岳父拉到客廳喝茶嘮嗑。熊孩子們又討到一輪紅包後,結伴跑出門撒野了。
晚飯是最熱鬧的時侯,姑爺們敬了老泰山後,就會相互敬酒及灌酒。這天是爺們喝酒最放開的時候,媳婦們都不沒收酒杯,因為老丈人喜歡這種場合,做閨女的不會插手掃了親爹的興致,當天絕對有被喝趴下的。
初四、初五,都是一般祥和。大小家務,都有姐妹幾個搶著做。再是身嬌體弱的媳婦,回孃家都精神抖擻,搶著做事,生怕老孃累著。幾位姑爺,則在相互的閒聊中,有意識的講出過去一年值得炫耀的成績。在牌桌上刀光劍影,使盡渾身解術。只是吃飯喝酒時,酒量淺的,就會有媳婦出面求情:饒了他吧,昨晚都吐了一宿。
初六一大早,收拾好行囊準備回家了。岳父也給準備了一堆禮物(多是媳婦愛吃的),讓姑爺儘量帶走。孩子與瘋鬧的老表們告別(短短几日,應相互間好了打、打了好反覆多次)。而媳婦則對老孃反覆叮囑,相互惜別半天。直到快趕不車,才匆匆離別。
晚上回到家,孩子打發睡了。夫妻上床一合計:年假休完,來回花了幾萬元,明天又開始上班嘍!
回覆列表
除了走親訪友,因年前與一個朋友約定,大年初五我們相約去爬山。我特意起個大早,因為不熟悉道路,我請另一個朋友老趙開車來接我們,由他做導遊帶我們去當地一座比較高的山上轉轉。開車的朋友是個登山愛好者,去年退休了,是我多年的朋友,對當地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感情。這裡春的氣息早己顯露,沿途杜鵑花爭芳吐豔,悅耳清晰的鳥鳴劃破山谷,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一路聊天,心也格外輕鬆。上山後,老趙指著前面一大片沙糖橘樹林說道:原先這裡種的是蘆柑樹,十幾年來,農民的收成都十分可觀。但不知從哪裡來的一種土壤細菌“黃龍病”,幾乎讓蘆柑全部死亡。極大的打擊了當地果農的積極性,山也荒了很久,請教專家說可以改種別的果樹對抗,這才又種上了這種沙糖橘樹。今年的收成還不錯。我一個親戚就指著這(樹)給兒子娶媳婦了。我們都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