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 惺:浣花溪記 ①
【原文】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見溪,如是者數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橋盡,一事樹道左,署曰“緣江路”。過此則武侯祠⑫,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牓⑬。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⑭,始為杜工部祠⑮。像頗清古,不必求肖,想當爾爾。石刻象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碑皆不堪讀。
種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各不相襲。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於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⑯,可以應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時萬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遊者,多由監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⑰,磬折喧溢⑱,迫暮趣歸⑲。是日清晨,偶然獨往。楚人鍾惺記。
【註釋】
鍾惺(1574—1624)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他與同裡譚元春評選唐人之詩為《唐詩歸》,又評選隋以前詩為《古詩歸》,在明末風行一時,世稱“竟陵派”。他反對擬古文風,提倡抒寫“性靈”,但又感於公安派末流之俚俗、淺率,而標舉“幽深孤峭”加以匡救。著有《隱秀軒集》。
① 浣花溪:一名百花潭,在成都市西郊,為錦江支流。
②萬里橋:在成都市南錦江上。舊名長望橋,傳說三國時蜀國費棉出使吳國,諸葛亮在此橋上餞行,說“萬里之行始於此”。固而改稱萬里橋。
④ 鑑:鏡子。
⑤ 琅玕(lánɡ gān郎甘):一種質次於玉的美石。
⑥ 委:指溪水曲折流經的地方。
⑦ 草堂:杜甫在成都的住屋。此指在浣花溪北的草堂;另在萬里橋西又有一草堂。
⑨ 洞達:爽徹。這裡指使人身心都感到清爽暢達。
⑩ 舁(yú於)夫:轎伕。
⑪ “江從灌口來”:杜甫《野望因過常少仙》中的詩句。江,指錦江。灌口,指灌縣西北的灌口山。
⑫ 武侯祠:諸葛亮的神廟,在成都市南郊百花潭邊;西晉末年十六國李雄為紀念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建。
⑬ 牓:同榜,匾額。
⑭ 梵安寺:在成都市西南五里,與杜甫草堂相連。原名桃花尼寺,隋文帝時改為梵安寺,俗稱草堂寺。
⑮ 杜工部祠:杜甫的祠廟,在杜甫草堂內。
⑯ 暇整:安詳而不煩亂。
⑰ 冠蓋:指代官吏。
⑱ 磬折:打躬作揖時彎著腰,像石磬曲折的樣子。磬,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形似“人”字。
⑲ 趣(cù促):急速。
【品讀】
擅於寫形描色,是這篇遊記的優勢特點。將溪流形象化成環、玦、帶、規、鉤等各具形狀,將水色染墨成鑑、琅玕、綠沉瓜一樣的幽深碧綠、清澈見底,平添了幾分生活氣息,賞讀更有親近感。
作者筆下的成都浣花溪,既是風景勝地,兩岸又有名震遐邇的杜甫草堂和武侯祠。順著蹤溪逶迤而下,以足跡為線索,很自然地把溪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貫穿一體了,構織了一幅意境清遠秀麗的絕妙山水。
文中描寫兩岸自然景色,輕巧靈動,走筆娓娓,很有鏡頭感。寫溪委,連用七個比喻,展示了豐富多趣的平面形象。寫溪行,不斷移步換形,勾繪出撩人情思的流動形象。而描寫溪上的人文景觀,筆意深厚,特別是武侯祠、杜工部祠,都被摹畫得那麼沉寂深幽,使人覽物生情,作者筆端飽含著敬仰之情和蘊藉著真實感動,極具懷想煽動力。
寫景實則是抒意,一種表達胸襟和情懷的載體,也是展現作者高遠立意的平臺。因而,作品最終會突出一箇中心主旨。鍾惺這篇《浣花溪記》亦是。其核心除了山水暢情,最重要是感懷杜甫當年“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可以應世”的生命狀態,體現了一種逆境不屈的精神品格,正是作者所追尋的人生境界。處在官場俗務中,保持一顆純澈心、逍遙意很是必要。
文中“孤行靜寄”“獨往冥遊”“虛懷定力”“幽恬淵淨者”等心境詞句,發人幽思,引人懷想。
鍾 惺:浣花溪記 ①
【原文】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見溪,如是者數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橋盡,一事樹道左,署曰“緣江路”。過此則武侯祠⑫,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牓⑬。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⑭,始為杜工部祠⑮。像頗清古,不必求肖,想當爾爾。石刻象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碑皆不堪讀。
種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各不相襲。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於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⑯,可以應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時萬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遊者,多由監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⑰,磬折喧溢⑱,迫暮趣歸⑲。是日清晨,偶然獨往。楚人鍾惺記。
【註釋】
鍾惺(1574—1624)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他與同裡譚元春評選唐人之詩為《唐詩歸》,又評選隋以前詩為《古詩歸》,在明末風行一時,世稱“竟陵派”。他反對擬古文風,提倡抒寫“性靈”,但又感於公安派末流之俚俗、淺率,而標舉“幽深孤峭”加以匡救。著有《隱秀軒集》。
① 浣花溪:一名百花潭,在成都市西郊,為錦江支流。
②萬里橋:在成都市南錦江上。舊名長望橋,傳說三國時蜀國費棉出使吳國,諸葛亮在此橋上餞行,說“萬里之行始於此”。固而改稱萬里橋。
④ 鑑:鏡子。
⑤ 琅玕(lánɡ gān郎甘):一種質次於玉的美石。
⑥ 委:指溪水曲折流經的地方。
⑦ 草堂:杜甫在成都的住屋。此指在浣花溪北的草堂;另在萬里橋西又有一草堂。
⑨ 洞達:爽徹。這裡指使人身心都感到清爽暢達。
⑩ 舁(yú於)夫:轎伕。
⑪ “江從灌口來”:杜甫《野望因過常少仙》中的詩句。江,指錦江。灌口,指灌縣西北的灌口山。
⑫ 武侯祠:諸葛亮的神廟,在成都市南郊百花潭邊;西晉末年十六國李雄為紀念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建。
⑬ 牓:同榜,匾額。
⑭ 梵安寺:在成都市西南五里,與杜甫草堂相連。原名桃花尼寺,隋文帝時改為梵安寺,俗稱草堂寺。
⑮ 杜工部祠:杜甫的祠廟,在杜甫草堂內。
⑯ 暇整:安詳而不煩亂。
⑰ 冠蓋:指代官吏。
⑱ 磬折:打躬作揖時彎著腰,像石磬曲折的樣子。磬,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形似“人”字。
⑲ 趣(cù促):急速。
【品讀】
擅於寫形描色,是這篇遊記的優勢特點。將溪流形象化成環、玦、帶、規、鉤等各具形狀,將水色染墨成鑑、琅玕、綠沉瓜一樣的幽深碧綠、清澈見底,平添了幾分生活氣息,賞讀更有親近感。
作者筆下的成都浣花溪,既是風景勝地,兩岸又有名震遐邇的杜甫草堂和武侯祠。順著蹤溪逶迤而下,以足跡為線索,很自然地把溪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貫穿一體了,構織了一幅意境清遠秀麗的絕妙山水。
文中描寫兩岸自然景色,輕巧靈動,走筆娓娓,很有鏡頭感。寫溪委,連用七個比喻,展示了豐富多趣的平面形象。寫溪行,不斷移步換形,勾繪出撩人情思的流動形象。而描寫溪上的人文景觀,筆意深厚,特別是武侯祠、杜工部祠,都被摹畫得那麼沉寂深幽,使人覽物生情,作者筆端飽含著敬仰之情和蘊藉著真實感動,極具懷想煽動力。
寫景實則是抒意,一種表達胸襟和情懷的載體,也是展現作者高遠立意的平臺。因而,作品最終會突出一箇中心主旨。鍾惺這篇《浣花溪記》亦是。其核心除了山水暢情,最重要是感懷杜甫當年“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可以應世”的生命狀態,體現了一種逆境不屈的精神品格,正是作者所追尋的人生境界。處在官場俗務中,保持一顆純澈心、逍遙意很是必要。
文中“孤行靜寄”“獨往冥遊”“虛懷定力”“幽恬淵淨者”等心境詞句,發人幽思,引人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