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卍唵阿吽卍

    莊子認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在其生活的年代,知識總量與現代相比可謂九牛一毛,但其認為知識不可窮盡,今天更是如此。

    人的一生小成靠勤,中成靠智,大成在德,終成於道。所以孔子說: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學習的終極目的是: 瞭解自己,超越生命。

    有則寓言: 山寺有驢,每天磨房拉磨。某日僧人帶驢下山馱東西。不料,路人見驢,都虔誠跪拜。沿途如此,驢飄飄然。回到寺院,驢死活不肯拉磨。僧人無奈,只好放之山下。適逢一群人敲鑼打鼓迎面而來,驢以為人們前來歡迎自己,於是大搖大擺站到馬路中間。迎親隊伍被驢攔住去路,怒不可遏,棍棒交加。驢倉皇逃回寺廟,奄奄一息。死時,對僧人說:“人心險惡啊,昨天還頂禮膜拜,今天卻狠下毒手。”僧人嘆息:“果真蠢驢!昨天人們跪拜的,是你背上馱的佛像啊。” 所以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瞭解自己。多想想離開了背後的權威(或平臺),自己還剩下什麼!別人崇拜的只是各自心中的需求,所以認清自己非常重要!

    如果在玻璃杯中裝滿牛奶,我們說:這是牛奶;裝滿油,我們說:這是油。只有杯子空著,才能看見杯子。 所以一個人心中裝滿學問、財富、權勢、成就和偏見,就會忽略自己。擁有太多,常會迷失自我。故說,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不想碌碌無為,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態,才能真正成長,實現升級跨越。 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而真正的認知需要透過行動展現,行動一旦缺失,認知易入誤區。不行動的認知是偽認知,真正的認知,必須知行合一。

    有個故事: 一個北京人,1984年為圓出國夢,賣了一套四合院,湊足30萬,背井離鄉到義大利淘金。他大雨送外賣,夜半學外語,在貧民區被搶7次,被打3次。辛苦節儉半生,用30年攢下了100萬歐元(人民幣745萬),打算回國養老,享受人生。回國後才發現當年賣掉的四合院,現在中介掛牌8000萬,瞬間崩潰。所以人生應避免瞎折騰,很多時候作出合理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學習更是如此。

    認識自己,合理選擇,依靠的是智慧而非知識。智慧從何而來?來自覺悟。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而審視人生需要有閒暇;閱讀是當下可以讓我們審視人生的不多的方法之一。

    韓非子認為: 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所以人生需要忍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挺得住痛苦,頂得住壓力,擋得住誘惑,經得起折騰,受得起打擊,丟得起面子,擔得起責任,提得起精神。終身學習,向死而生。學習不是為了增加炫耀的資本,而是在於提高生命的品質和層次。

    老子正告世人: 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所以學習應重在明心悟道,做到不亂自心,不困人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然而,真正的“寂靜”不是天馬行空、幻象無窮,而是思想的停止。思想是時間的產物,是過去所有的記憶,是慾望的重新組合和變形。可以思考的都是過去,我們被束縛在自己的時間裡,而“永恆和真理”在時間之外。思想的停止就是時間的停止,那裡有人類最高的愛和智慧。

    人生沒有對錯,只有選擇後的堅持,不後悔,走下去,就是對的。覺悟生命,可使人生更加灑脫自在,而不是在知識的狂風暴雨中沉浮。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結論:知識並非多多益善,人生在於活得明白。瞭解自己,合理選擇,知行合一,終身學習,致虛守靜,明心悟道,這些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

    沐風兩,涉山水,聽心曲,無論蟬鳴蛙聲。雲遮目,巖聽風,月懸空,且自撫琴品茗。野有漫草,今宵露重。

    心物一,天地亨,人我共,浮生有情有夢。世界外,時間內,生命中,青春滑落無省。與子偕臧,無問西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結婚十年沒孩子,他老公抱了個孩子回來讓她養,她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