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語月色文心慧談

    七夕之日相聚一天之後,堅貞相愛的牛郎和織女只能隔著寬廣的銀河,悲傷無助,什麼都做不了,只能遙望對岸飄渺的煙波,藉助浩瀚的雲霞送去無盡的相思,幾多悲傷哀無人知曉,幾許離愁無處安放,多少淚珠放肆地流淌,其離別的悲哀可謂是無邊無盡.....

    但七夕的到來如同在連綿雨天間隙裡灑下幾縷溫柔的Sunny,短暫照耀了兩顆冰涼之心,雖然無法長久相陪,短暫的擁抱,短暫的溫柔,短暫的溫暖,對於真心相愛之人無論如何是一種安慰,也是喜悅與短暫的狂歡。

    牛郎織女一年只能見一次面,可以說是悲中有喜,相會的鵲橋無疑是悲喜交集之處,讓兩人感受生命之重!

  • 2 # 珅哥講易

    上邪,吾欲與君相識,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是兩漢時期流傳的一首詞。紙短情長,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古代女子對愛情的貞忠不喻。透過字裡行間,又似乎滲透著一種慘淡憂傷?!

    織女,天上的仙女,怎奈動了凡心。愛上了憨厚老實的牛郎,一個與牛“同眠共枕”的放牛娃。甘願做個平凡女子,過上男耕女織的清貧日子。《增廣賢文》裡有一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織女,一個天堂錦衣玉食的千金小姐,一下子變成拖兒帶女的人間平凡家庭主婦,談何容易?可織女做到了。這和傳統禮教有很大關糸。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話要說回來,雖說牛郎憨厚,但對織女的舉動以及動機,總感覺不是很地道,象是流盲地痞所為。拋開過程看結果,牛郎終究是抱得美人歸,脫了單。

    織女正值豆蒄年華,對異性天生有一種吸引,加上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男孩,半推半就也就湊合了。或許,這就是緣,這就是份。緣分來了,想躲也躲不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吧!古代的這種禮教,牢牢地套住了女人的命運!

    天上人間

    無奈好景不長,最終王母娘娘把織女“接回孃家”,活生生拆散了一個幸福的家,活生生折斷了一對愛的翅膀,從此天上人間兩隔離!

    緣斷了?份沒了?有緣無分空痴想,有分無緣枉對月!

    折散夫妻也就罷了,可有一對兒女從此斷了往往,這可是織女身上掉下來的肉啊!偉大的母親,開始了封建體制的宣戰!織女那個吵呀,織女那個鬧呀!無奈,王母最終同意每年農曆七月七日,讓織女一家在銀河的鵲橋相會團圓。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情人節。

    七夕相會是喜是悲?

    相見時難別亦難……

  • 3 # 火熱之夏1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看你站在誰的角度上。如果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上,是妥妥的悲劇,就算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織女也不能養育子女,悲劇;牛郎就不用說了,夫妻一年一聚,還得獨自養家撫育子女,悲劇;一雙兒女,幾乎就是單親家庭,悲劇。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也是悲劇,因為出於普遍的價值觀和大眾心態,還是希望“大圓滿”“大團圓”結局的,牛郎織女的結局顯然不符合這種圓滿標準。

    如果站在讀者角度,是完美結局。因為“只有悲劇才是偉大的作品”,悲劇往往給人的衝擊最有力,思考最深入,回味最持久,品味最幽長,特別是思想性最深刻,這才是偉大作品的動人之處。而牛郎織女的結局又不是純粹的悲劇,還是留下了希望和期待,而希望是人類能持續生活下去的動力,可以想想我們自己,從內心深處都是希望自己以後會活得更好,才有勇氣生存下去,才充滿動力,這個結局就是這樣,在悲劇的大前提下,留給人們希望和期待,讓一個故事的感情更豐富,更多層次。再有,這個結局給人以思考,暗含了神向人的妥協,我們可以把以西王母為代表的天庭看做統治者,牛郎是被壓迫者,最後西王母用神力拆散牛郎織女,就是用權力迫害底層人民。但是,最後西王母也允許他們夫妻有團聚的機會,說明最後向一個凡人低頭、妥協了,這可以看作是抗爭的初步勝利,也可以看作是愛情戰勝強權,不論哪種看法,都可以說是正義和美好事物在強權下的勝利,這就是這個結局最美好的地方。

  • 4 # 使用者6695907424245

    距離產生美,牛郎與織女銀漢迢迢,每年只能相聚一次,無論時間還是空間,她們都不會有矛盾和幹仗,更不會離婚。是宇宙中唯一的天長地久的愛情與婚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恨鐵不成鋼,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