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妙智教育

    打罵是父母最無能的表現之一。越打罵孩子孩子問題越多。

    我先用心理學給你解釋一下:

    被打罵孩子的會出現的後果。

    1、暴躁易怒。為什麼呢?因為人在戰鬥狀態會分泌大量腎上腺素,讓人保持戰鬥狀態。這個時候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比較容易容易衝動,但是在父母面前,他十歲以前是不敢把父母怎麼樣的。因為父母是他生存的基本來源。還有更多是愛的源泉。所以他只有忍耐。但是腎上腺素通過戰鬥才可以消耗掉,沒有消耗會怎麼樣呢?就會導致皮脂醇增多。這是抑鬱症、狂躁症的原因之一。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易怒,甚至會出現離家出走,傷害父母,打傷同學等現象。

    2、自律性差,沒有耐心堅持一件事,往往容易犯罪、吸毒。

    3、容易上癮。

  • 2 # 至尚學邦

    讀初中的時候有一個同班同學,有一個暑假,他在家裡補課補到抑鬱,某天早上實在忍不住了,跟家長大發脾氣,他的爸爸火冒三丈,直接拿起一隻拖鞋扔了過去。

    他的媽媽一直在勸說他:我們都是為你好,花錢給你補課,你要理解我們的一片苦心呀。

    總之全家的輿論都指向了只有十幾歲的他,要他好好學習,別的不要多想。

    再後來,這位本來學習成績還不錯的同學開始迷戀上了網路遊戲,學習也一落千丈,任家長和老師怎麼說都沒有用。

    最後,本可以用心考一個大學的他,學沒上成,去到了外地打工,他的父母一說起自己的孩子就唉聲嘆氣悔恨不已。

    他們的父母當時不明白,其實,他只是來到了叛逆的青春期,可是父母卻不清楚該怎樣和叛逆的孩子去溝通和相處。

    在大人的眼裡,叛逆就意味著壞,意味著不服管教,他們試圖用自己的權威壓制孩子,殊不知,這樣非但不會讓孩子有所改觀,還會在某種意義上讓自己的孩子毀掉前程。

    有的家長會說,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聽話,偏偏我家孩子就總是出么蛾子?

    每個人都有青春期,出現叛逆是很正常的,因為成長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而是伴隨著迷茫、焦慮和痛苦。只不過有的特徵不明顯,有的很明顯。

    青春期正是孩子尋求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期,也是與父母最容易出現摩擦和衝突的時期。

    一方面,孩子的自我意識飛速發展,希望有更多自己的領地和空間;另一方面,父母缺乏邊界意識,試圖控制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結果就會導致更多的對抗,更激烈的矛盾。

    讓自己變得有耐心、冷靜而理性,學會處理和孩子的矛盾,讓親子溝通更順暢,讓孩子的成長最終走上正軌,是每一個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必修的一門功課。

    多陪伴瞭解孩子

    你有沒有發現,常年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特別容易出現極端叛逆,這些孩子從小不在父母身邊,爸爸媽媽對他們也不是足夠了解,當孩子來到青春期,沒有得到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表面叛逆,內心迷茫。他們開始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祕密,但他們並不知道這就是青春期的特徵。

    所以,如果有條件,父母們還是儘量陪伴在孩子身邊,平等、坦誠地坐下來,跟孩子交流青春期。說一說男生的小祕密、女生的小情愫,只有說開了,孩子才能更理性地面對。

    不要試圖控制孩子

    幾乎所有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想要給他們最周到的照顧與呵護,如果孩子不順應父母,就是不聽話、叛逆。

    可是這種太封閉的愛總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導致孩子開始反抗。這恰恰是孩子叛逆的根源。這種看似善意、愛意滿滿、“我都是為你好”的愛,讓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無所適從。

    父母的過度控制,會導致兩種極端:一種是順從性格,毫無主見,可能導致壓抑,抑鬱;另一種則是突然爆發劇烈的反抗,可能是在當下的極端行為反抗,也可能是在成年很久之後的煎熬中爆發。

    平等和尊重是永遠的法寶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聽從父母的,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但是孩子再小,也是一個獨立個體,也有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意願。

    作為父母,要學會看到孩子的成長、學會尊重孩子,與他們建立一種平等的朋友關係。

    這一點,《家有兒女》裡的父親夏東海就做的很好。

    小雪處於青春期時,她的一系列反常行為,引起了家人的注意。

    弄清真相後,劉梅抱怨道:“這孩子把什麼都藏心裡,什麼都不跟我們說。”

    而夏東海知道後,是這麼說的: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自己的小祕密。有時候她不願被別人知道。往大了說,這是尊重隱私權,這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往小了說,一個孩子得不到尊重,她怎麼能學會尊重別人呢。”

    紀伯倫在他的《致孩子》裡說: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努力將自己變得像他們,

    卻不要設法把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停留在昨天。

    雖然在和叛逆的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會有不夠愉快的經歷,但每當想到孩子幾年後就要長大成人,漸行漸遠,再想起這些經歷,竟然都成了最珍貴的回憶。

    所以,平等、尊重地和孩子溝通相處吧,再過幾年,這樣的機會可就沒有了!

  • 3 # 華書苑

    現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對孩子的教育付出可謂空前,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自己的孩子嚴加管教。老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一些比較嚴厲的父母,就會對孩子動手。但是您真的知道動手打孩子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嗎?

    我相信肯定有不少父母到現在都會說,孩子不聽話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我也是沒辦法。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因為父母從小打罵孩子造成的悲劇,您在動手打孩子之前真的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過嗎?

    我相信每個父母打罵孩子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出色,都想教育好孩子。但是打罵孩子並不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是父母自己的情緒宣洩。教育學家摩西曾經 說過:父母的打罵是孩子墮落的淵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經常打罵孩子,孩子從您那裡學到的第一課就是:當問題解決遇到了麻煩,暴力還可以解決問題。經常捱打的孩子和正常家庭的孩子長大之後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

    一、心裡發育方面的差異

    經常挨父母打罵的孩子,往往心理髮育會受到影響。有的變得膽小懦弱,遇到問題不敢勇敢面對往往要徵求父母的意見,長大後可能就會變得沒有主見,凡事都要問問父母的意見。因為小的時候父母沒有讓孩子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孩子不知道何時該做決定,不知道做哪個決定是對的。

    還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打罵,將長期的壓抑情緒積累在心裡,當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法抗父母的時候,他們就會不顧一切的與父母作對,青春期的叛逆就會表現得尤為突出。這個時期如果有人將孩子往不正當方向引導,那後果真的不堪設想。這樣的孩子長大結婚了,脾氣也會變得很暴躁,可想而知他的下一代也會是如此。

    二、性格方面會有很大差異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樣的,但是經過十多年的慢慢長大,每個人的性格或多或少都會發生變化。可能從小性格開朗的兩個人,面對不同的父母,經常捱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就會變得壓抑很多。而且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會有一種心理暗示,犯錯了就會受到打罵,這樣他就沒有絲毫的包容心,當看到別的錯誤的時候,他不能及時宣洩出來,也不知道怎麼去處理和別人之間的矛盾。

    三、孩子表達能力的差異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不會說話,所以哭聲是他們表達的唯一方式,餓了、累了、都會用哭這種方式來表達。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她要學會用更多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情,經常受父母捱打的孩子,一開始的時候還會嘗試向父母解釋發生的事情,但是時間久了發現可能父母並沒有認證聽取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這樣他們就會壓抑自己,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的感情。長大後和朋友同事相處的時候,這種表達能力就會弱很多,出現錯誤的表達方式也是很常見的,和同事朋友關係可能就不會很好。

  • 4 # 嘉嘉小杜愛美食

    從此刻起:

    我要多鼓勵、讚美孩子,

    而不是批評、指責、埋怨孩子。

    因為我知道只有鼓勵和讚美才能帶給孩子自信和力量,

    批評、指責、埋怨只是在發洩,

    我的情緒,傷害孩子的心靈;

    從此刻起:

    我要用行動去影響孩子,

    而不是用言語去說教孩子。

    因為我知道孩子的行為不是被教導而成,

    而是被影響和模仿而成;

    從此刻起:

    我要多聆聽孩子的心聲,

    而不是急於評斷孩子。

    因為我知道聆聽才是最好的溝通。

    從此刻起:

    我要無條件的去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而不是去愛我要求的樣子;

    因為我知道那是我的自私和自我;

    從此刻起:

    我要學會蹲下來與孩子平等溝通,

    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指使孩子。

    因為我知道強制打壓只會帶來孩子更強烈的叛逆和反抗;

    從此刻起:

    我要用心去陪伴孩子,

    而不是心不在焉的敷衍孩子。

    因為我知道只有真正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

    從此刻起:

    我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和孩子一起安靜和平地處理好每一個當下。

    因為我知道脾氣和暴力只代表我的無能和對孩子的傷害;

    從此刻起:

    我要積極主動地處理好與愛人的關係,

    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

    絕不讓夫妻矛盾影響和傷害到孩子,

    因為我知道只有夫妻關係和睦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從此刻起:

    我要讓孩子長成他要長成的樣子,

    而不是我期待的樣子。

    因為我知道孩子並不屬於我,

    他只是經由我來到這個世界,

    去完成他自己的夢想和使命;

    從此刻起:

    我要多為孩子種善因,行善事。

    因為我知道種善因,方能結善果,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惡之家必有餘秧;

    從此刻起:

    我要通過孩子的問題,

    找出我自己的問題,修正我自己,

    因為我知道孩子所有的問題

    都是我的問題,我是一切的根源;

    從此刻起:

    我要成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朋友,

    最親密的夥伴,最慈愛的爸爸(媽媽) !

  • 5 # 圈養的母豬

    首先我認為打罵不是教育孩子的好辦法。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隨著身體和心理的發育,他們會越來越有自己的主張,也會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這反映了青春期孩子要求獨立思考的願望,他們想通過這樣的行動來表示自己長大了,比如我兒子從小就是很有主意的孩子,獨立慣了,進入青春期之後,基本上就不願意讓我干涉他的事情,他認為自己都能處理好,雖然有時候他也會出錯,可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人就會出錯,但是出錯會使他得以成長。所以大多數時候,我是尊重他的想法的,雖然有時候覺得他很幼稚。

    但是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不同意見的時候,看到孩子不聽自己的話,總要阻止他們的行動。在阻止的過程中,衝突就來了。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自己沒有面子,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訓的話越來越多,表揚的話越來越少,最終發展到打罵孩子。

    這樣做的結果會有兩種:一種是孩子被“馴服”了,對父母唯唯諾諾,讓他往東他不敢往西,失去了自我;一種是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最初和父母頂嘴,繼而和父母對罵、對打。

    像有段時間,我和兒子之間也發生了不少衝突,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對他惡言相向,深深的傷害了孩子,他越發的和我對著幹,而我則更加憤怒,看他哪裡都不好,明明是最親的人,卻像仇人一樣相處,這其實是家長教育的失敗,怪不了孩子。後來我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會毀了我們的生活,也會毀了孩子,當孩子覺得家長不再愛他的時候,最容易自暴自棄。所以我改變了說話的方式,試著去理解他,和他溝通,用溫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孩子反而容易接受了。

    應該說,父母對孩子的阻止是出於愛護,怕孩子走彎路。但是,我們應該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即使是碰幾回壁,那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應付的代價。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打罵孩子,孩子會起逆反心理,本來可以心平氣和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家長的打罵會適得其反。

    成長的路上,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提攜和關愛,而不是打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盾局特工最終季第7季開始更新,現在到02集,看過的評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