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大馬哈魚12

    清代人對甲午戰爭的反思就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汪精衛刺殺攝政王,武昌起義,南方几省自治,到皇帝退位,實現共和。透過一系列的活動,晚清進入民國。

  • 2 # 孤竹公子

    清末甲午戰爭的失敗可以說將當時沉醉在“同光中興”景象裡的朝野上下驚訝的目瞪口呆。日本,這個大臣及民眾認為的莞爾小國竟然打敗了天朝,無論是清政府還是國民都對這一結果感到錯愕。作為都在同一時間開始學習西方的兩國,僅僅三十餘年卻產生了如此不同的結果,對此全國上下都不免開始反思原因如何。▲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題主所問清朝人對甲午戰爭的反思,我想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國家層面的統治集團,另一個是民眾層面的知識分子。

    ㈠清政府統治集團對甲午戰爭的反思以軍隊體制和軍事器械論為主。

    甲午戰爭的失敗應該說與朝野上下對開戰的準備不足有一定關係,實際上當時清朝的綜合國力要強於日本,經過三十年洋務運動的發展,清朝積累了一些工業基礎,所謂的同光中興即是由此而來。開戰之前大多數大臣認為日本不足為慮,日本不敢和清朝開戰並且也沒有那個實力,可惜之後被現實的耳光打的啪啪作響。怎麼曾經的倭寇會變得如此強大?我天朝為什麼會打敗了呢?一連串的疑問在朝野上下大臣心中翻來覆去,然而大多數人的反思是軍隊體制及武器等落後於日本,這從李鴻章寫給慈禧、光緒帝的奏摺裡就能看到,他說“行軍制勝,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倭人於近十年來,購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國限於財力,拘於部議,未敢撒手舉辦,遂覺相形見絀。……固由眾寡之不敵,亦由器械之相懸,並非戰陣之不力也”。其實此奏摺的意思代表了很多大臣對甲午戰爭失敗原因的想法,更深層次的原因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下他們不願意去想,也不敢去想,即使想到了也不敢說。

    其實朝臣裡也有一部分意識到體制的問題,包括光緒皇帝也認為要改革制度,不過在守舊勢力面前終歸難以實現。隨著之後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的統治岌岌可危,統治集團開始學習日本並派人出國考察,也認識到必須對現狀加以改革才能繼續統治下去,於是清政府開始編練新軍以及之後進行的推行新政、預備立憲等等。▲李鴻章照片

    ㈡民眾層面的知識分子對甲午戰爭的反思以改革制度為主。

    當時清朝的知識分子以部分低階官員、舉人以及留學生為主。可以說這些認識分子對甲午戰爭失敗的反思是相對深刻的,但舉人和留學生兩個群體的反思又有不同之處,下面來分別說說。

    ⒈官員舉人主要以君主立憲為主。

    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訊息傳到京城後,當時正在北京考完會試等待發榜的舉人們群情激憤,反對簽訂馬關條約,部分官員聯合舉人們上書清政府提出變法等主張,簽字上書的舉人有1500多人,史稱“公車上書”,之後康有為等組織十八省舉人響應,雖然上書未果,但維新派就此走上歷史舞臺。此後光緒帝召集維新派開始實施變法主張,史稱“戊戌變法”,然而守舊勢力的代表慈禧太后鎮壓了此次變法,不過百日變法即失敗,因此也稱“百日維新”。隨著之後義和團興起八國聯軍侵華各列強加緊掠奪中國,清政府的統治越來越難以為繼,迫不得已開始推行新政,維新派的主張表面上得到了實現。▲公車上書封面首頁

    ⒉留學生主要以推翻帝制為主。

    受清末洋務運動的興起影響,清政府向西方派遣了大量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在瞭解了西方各國的各種現代制度後認為中國要想富強不被列強掠奪必須推翻落後腐朽的封建帝制,實現共和才是根本出路,例如中國同盟會就是以留學生為主成立的,海外革命黨人也是以留學生為骨幹,他們思想更加開放,對中國的現狀有著清醒的認識,認為封建腐朽的清政府必須要推翻然後建立共和制國家才能拯救中國。▲清末同盟會成員合影

    綜上所述,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對甲午戰爭失敗的反思僅僅停留在原因表面,不願觸及深層原因,雖然之後開始轉而學習日本並且派遣官員出國考察,但此後對制度的變法改革並不徹底。而反觀民眾層面的反思,甲午戰爭的失敗開始讓國民群體醒悟,打破了天朝上國的夢境,廣大的知識份子開始要求變法圖強以拯救國家,可以說這是一次民族的覺醒,愛國救亡的思潮至此開始洶湧而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貨款31萬,期限20年,每月還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