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就是那個1113

    馬是一種比較神經質的動物,膽小,易受驚嚇。 “架”是分貝最強的“爆破音”之一,能刺激馬興奮。 各國口令不一,但一般都是這個意思,有“噠”、“吧”等。 “馭”聲音舒緩,能夠使馬匹情緒緩和,放慢腳步。 另外,馬的智商也有限,多數馬只能記住一個音節的口令,而品種極佳,並且受過嚴格、系統訓練的馬也只能記住最多2個音節的口令。在馴化馬的時候,我們的祖先使用一定的口頭語來表明自己的意思,當時的馬是一點也聽不懂的,經過遺傳,現在的馬對於類似‘駕’的呼語聽的懂了,是神經反射。

    古代皇帝不會這樣說,而是戲曲裡面杜撰了。 一般戲曲裡面有這樣的戲詞,“擺駕回宮”,意思是準備車馬,回家啦。古代皇帝宮廷用語應該是“迴鑾”。

    個人認為這兩個沒啥關聯吧。

  • 2 # 穿越再現彼岸

    騎馬時為何說“駕”?

    在很多電視劇和現實生活中,駕馭馬、牛、騾子、驢子等大牲畜時通常起步走的時候說“駕”(jia),停的的時候說“馭”(yu),在這裡的“駕”和“馭”都是口令詞,沒有什麼含義。不過華人喜歡將這些口令詞和實際含義結合起來,於是就有了“駕”、“馭”這樣的漢語意思和口令相結合的詞彙,成為形聲合一的駕馭口令。(馬是馴服動物,如果需要馬匹掌握足夠的技能必須進行嚴格的培訓。馴馬師和馬圖)

    馬是馴化動物,並非一出生就會懂得這些口令,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訓,形成條件反射。一般駕馭的人手中有鞭子,或者駕馭時用身體擊打馬匹腹部做出相應的反應,口令和身體動作、馬鞭動作相互配合,形成固定的反射模式。於是就會出現只要喊出“駕”這種口令時,馬匹就會條件反射開始行動,或者不用喊口令用馬鞭抽打馬匹、腿部夾擊馬匹腹部等動作,馬也會行動起來。馬也是具有智慧的,如果聽到口令不行動,有可能會遭遇鞭打之類的皮肉之苦。

    當然,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駕馭馬的口令也不完全相同,至於國外馴服馬匹的口令,則和中國完全不同,也分地域、民族、國家、語言、各個歷史時期,千變萬化,主要在於馴服馬匹時訓服人使用的口令模式。譬如英語中大多采用“YA!”、“GO!”等馴服馬匹的口語,俄羅斯人如果讓馬匹停下就喊“DU!”等。(賽馬圖)

    騎馬時的口令“駕”和皇帝“擺駕”有什麼區別?

    一、針對的物件不同

    騎馬時說的“駕”是口令詞,是騎馬人對馬匹下達開始行動的指令。“擺駕”則是皇帝、皇室主要成員、君主、君主主要成員準備動身時下達給負責自己“車駕”、“鑾駕”的侍從人員下達的,要他們準備好出行的準備工作。一個是人對馬,一個是人對人。

    二、口令“駕”和“擺駕”中的“駕”詞義不同

    騎馬說“駕”是簡單的指令,沒有什麼意思,是說給馬聽懂的語言。“擺駕”中的“駕”則是指車駕、鑾駕,車駕包含馬或者其他大型馴服動物、古代的車輛、駕駛的人員、侍衛保護人員、服侍人員等等。譬如,晉武帝司馬炎時,在皇宮內用羊拉著自己的車駕,車駕並不一定用馬匹。鑾駕則基本不是馬匹等馴服牲畜來拉動,而是純粹的用人抬著或者拉著。(養拉車圖,現在有些地方用羊拉車吸引遊客,晉武帝司馬炎開了一個好頭)

    三、“擺駕”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皇帝準備離開某處時,通常是指令宦官、侍衛人員傳達,稱“起駕”或者“擺駕”,宦官和侍衛人員傳達口令一般聲音比較大,讓各負責部門都趕緊準備。

    古代皇帝出行規格很高,人員眾多,假如在皇宮內移動,則需要幾十至幾百人不等;假如出皇宮,皇帝擺駕則需要的人員從幾百人到幾千人不等;如果要巡行或者狩獵,皇帝擺駕則需要幾千到幾萬人不等。(康熙巡遊圖,隨侍人員非常多)

    當然,皇宮中皇室主要人員也享有“擺駕”這一稱呼,如皇后、皇貴妃、太后、公主、君主等。

    現代人也有很多人稱自己活著他人準備出行為“擺駕”、“起駕”,不過都是戲謔之詞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駕車緩慢前進,有個人無故倒在你車側前方,但你的確沒有碰上他,這時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