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娛深耕者
-
2 # 徐華建
一個觀眾覺得不合自己口味,不好看的就是爛,但是ta的審美未必代表大眾
而且拍電影,不是選好人,做好劇本,做好安排,準備好資料,最後叮的一聲,電影成品就從天而降。也不是電影都拍好了,已經可以欣賞成片,準備播了,資方才會出錢投資
拍電影中間涉及很多情況
首先要有一個預案,要拍什麼電影。儘管這時候電影八字還沒一撇呢,但已經開始有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了
然後做方案,選人,找錢,找關係,弄劇本等等等等(不搞電影不是很清楚細節,但是大概一開始肯定是準備這些的)。這時可真的是“ppt產品”啊。而以上海堡壘為例,準備到這步,至少表面看起來還是比較正常的
做"ppt"的人,不是已經付出了很多就是已經綁在上面了,肯定會不遺餘力的吹噓作品,去拉取贊助。資方爸爸們其實這個時候能看到的非常有限,就算能看到初版劇本,先不說資方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欣賞劇本,而是劇本本身和成片差異實在太大,並且這麼長的時間,劇本被改的面目全非都是很正常的。所以資方開始出資的時候,知道的資訊真的很少
電影拍到一半的時候,應該是沒有樣片,沒有實時預覽(電影不是按照觀看順序去拍的,很可能開頭的一幕,中間的一幕,結尾的一幕是一起拍的),資方能看到的又非常有限,但他還得給錢……
電影拍完了,有成片了,資方的錢都進去非常大的量了,看到是爛片,資方怎麼想?
“這片怎麼這麼爛,不行,我不能讓它去汙染觀眾的眼睛”
還是
“我都進去這麼多錢了,這片必須得上,計算一下,宣發把片包裝好吹上天,大概做多少能多賺(少賠)一點”
更殘酷的是,一部電影裡面,涉及的人員眾多,又有多少,真的首要關心的是電影究竟好不好看,符不符合目標客戶群體的口味這個問題呢?資方肯定希望的是賺錢,他們完全不會關心好看這個問題,甚至會在好看和賺錢這兩點上,毫不猶豫的100%選擇賺錢。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時候資方會做一些在電影專業人士看來很蠢的決定,因為他們的商業認知覺得這樣片子能更賺錢。而演員,美術,音樂,甚至導演,製片很多也不會真正關注好看,很可能好看只是他們所真正希望在一部電影中獲得的東西的副產物
甚至電影還有可能遇到中途意外,讓一個本來能成為好片的電影,瞬間崩潰:資方撤資啊,關鍵崗位人員變動啊等等等等
-
3 # 大同文昌
這就反映了觀眾朋友們影視作品欣賞水平不同,作品的大眾化和庸俗化有一條分界線。高雅文學作品和低俗文學作品同時存在,提高自我欣賞水平才是王道。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同時,提倡寧精勿濫,多出精品,杜絕廢品的原則,不斷滿足人民日益需要的精神食糧和文化消費。
-
4 # 磨盤山下的婆婆丁
《闖關東》熱播,於是又出現一大批情景相近的電視劇,什麼《走西口》、《闖續集》 …… ;《亮劍》熱播了,於是又出現眾多內容大致雷同的電視劇 …… 這些導演初心也是想讓自己的劇火,可沒有創新、創意的影視劇,腦子沒進水的觀眾們能買賬嗎!
-
5 # 影視小鍋燉
個人認為所有的好的差的導演拍電視劇的時候,對自己是非常有信心的,與此同時他也會把這份自信展示給投資方,無論誰做一件事既然開始做了一定是奔著成功去的。
但是所有事物都是有競爭有比較的。大多數觀眾欣賞的不見得很多導演能拍出來,導演拍出來的不見得是大家喜歡的。但是,地球上最不缺少的就是人類,百樣水養百樣人嘛,再差的電視劇也會有人叫好,再好的片子也有反對聲。
記得有位名人說過一句話:無論什麼書都有有益的知識!電視劇也不例外,就看它的知識點能讓多少人去品去認知吧!
-
6 # 多糖分子量
這個問題,就像大部分人的人生很少被關注和知曉,為啥還要繼續演繹自己接下來的人生呢,正能量的解釋是:因為心裡面都有自己堅持的夢想要實現。
回覆列表
電視劇很少有人欣賞,導演等為什麼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去拍呢?我認為存在即合理。
存在即合理打個比方蚊子很噁心還咬人,很多人認為蚊子沒有存在的理由呀,但是蚊子下崽在水裡給小魚或者其他生物提供食物,缺了蚊子崽可能很多小魚滅絕,這也是產業鏈的一部分,存在即合理當然這是打個比方,我們下面重點說電視劇拍完很少有人欣賞為什麼還要耗費那麼多人力財力拍攝。
電視劇很少有人欣賞,導演這裡應該是製片和投資人為什麼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去拍攝。
當然電視劇很少有人欣賞,也不能怪導演他們,他們不能有錢不賺吧,不可能所有的電視劇都是能得到大眾接受,總體產業鏈不能斷,產業鏈不斷也就催生了很多沒人欣賞的電視劇,這是一個迴圈,各個工種都要開工養家餬口,只要投資人投資,各種好劇爛劇都不會停止。
總結一下電視劇拍完很少有人欣賞,但是還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這不是觀眾左右的,這是市場和整個產業鏈的因素,存在即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