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夕1343456

    在當時的環境下,劉禪的唯一選擇只能如此:

    劉禪從17歲登基到58歲降魏下臺,在位時間長達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有人說這得益於諸葛亮的輔佐,但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仍在位29年,在那個十分動盪的時代,如果愚不可及或者荒淫無道,是很難這麼長時間坐住江山的。

    劉禪的皇帝位子並不好做,他要考慮和權衡的事情太多了。他與諸葛亮的關係就非常微妙,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是君臣關係,而作為託孤大臣,諸葛亮的實際地位是高於劉禪的,劉禪處處維護諸葛亮的主政地位,諸葛亮雖然鞠躬盡瘁,但是也是非常戀權的人,他有點固執己見,沒有看清楚蜀國最弱小的情勢,窮兵黷武,夢想統一各國,導致了蜀國國力的衰退。對後主他並不是鼓勵他,輔佐他,而是監視他,教育他。君臣關係有些混亂。而劉禪雖然有意見,但是為了保持蜀國內部的團結,也沒有去阻止諸葛亮的各種計劃。

    用當皇帝的時間來評斷皇帝是昏是明也是片面的。劉備死前讓阿斗聽諸葛亮的,這是遺訓,諸葛亮不僅撐了十二年,而且在這十二年裡穩固了三國局面。諸葛亮死後,又有諸葛亮培養起來的姜維撐場面,又撐了十幾年。這段時期裡的阿斗只是最終的決策者,而不是決策的制定者,只要伸伸手蓋蓋印章便可以了。姜維在諸葛亮死後可以說是繼承了他的遺願,繼續主持北伐中原戰略。當然,在諸葛亮累死以後,蜀漢在費禕、蔣琬、董允諸人的努力下,蜀漢的發展也很不錯。在蔣琬、費禕先後死後,方由姜維主持大局。只可惜姜維後來也頂不住宦官黃皓的傾軋。

    他在敵國裝瘋賣傻,所以留得一條性命。據說,蜀國被消滅之後,劉禪被俘虜後,送到洛陽城。司馬昭想試探試探他,就故意問他,你思念你的蜀國嗎?劉禪說,這裡好吃好喝的,我快活的很,想蜀國幹什麼?皇帝聽了大樂,心想,這個是一個傻子,對我沒有威脅。於是,劉禪得以保住了一條小命。有人看了這個故事,就說劉禪水平高啊,大智若愚,正是他這樣裝瘋賣傻,才保住了一條狗命。劉禪很聰明,尤其是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當看到大勢所趨之後,選擇投降。因為他本來就缺乏大的像他老爹遠大理想與革命熱情,很容易就妥協於現實。

  • 2 # 華源說

    在劉備去世後蜀國的內部外部形勢堪憂沒有一個強大的人格魅力的人很難穩定形勢的所以劉嬋讓諸葛亮獨攬大權也不能說是他很開心只能說是他用人

    首先,劉禪並不是像演義裡所說的那樣無能,他最起碼比演義中的要強。而諸葛亮獨攬大權也是有他一定的原因,第一點就是諸葛亮要跟隨先人的步伐,實行“君虛實相”這一政策。估計很多人都很疑惑這個詞語,但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瞭解到諸葛亮這個政策的用法了,在古代君王身邊都要有一個宰相,而這個宰相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員。掌握著國家軍機大事。

    君主也是極少的處理國家政務,一切事情都交個宰相或者丞相去辦。君主是一國之首,起到的作用就是代表國家。而很多人說這個不是把君主的權力給剝削完了嗎?實際上只是將君主管轄的權力給縮小了而已。而這樣也出事的話第一個問責的並不是君主本人,而是管理政務的宰相。所以諸葛亮就開始獨攬大權處理政務,而劉禪就像一個蜀國的代表以及精神支柱一樣,這就是上邊所說的“君虛實相”的解釋。

    其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蜀國尚未完成大業,諸葛亮是不敢放手。都是到諸葛亮是一個極其負責人的臣子,在劉備生前就是這樣,而劉備死後直接是託孤給諸葛亮。諸葛亮也是答應了劉備,所以他才要負起這個責任的,他總怕別人把事情做得不好,從而導致最後的結果也失之千里。所以說諸葛亮寧可自己累點也不肯將大權放手,而在他的眼裡,劉禪也只是一個孩子罷了,肯定是不能將蜀國上下大事交給一個孩子的。

    最後一個就是蜀國內部形勢嚴峻,外部形勢更是危機四伏。在諸葛亮接管蜀國之後,蜀國的情況就跟以前大不一樣,北邊有曹魏的壓力,而東邊有孫權的虎視眈眈,。而這個時候諸葛亮是帶領著和蜀國硬抗的,再加上蜀國內部錯綜複雜的內部矛盾也不是劉禪一個人能夠有應付過來的。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他是不能放手的,放手就意味著蜀國也會隨之倒塌下去的。這肯定不是諸葛亮以及先帝劉備願意看到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村現在建房子一家比一家高,你覺得家庭人口又不多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