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手廚房

    我們對古代的看法很大一部分都是幻想。美好的想象,感覺都像電視劇裡服裝飄逸,飛簷走壁,帥哥網頁,高冷皇帝,冷酷大俠。現實可能不是這樣的,不過也不阻礙我對古代的各種幻想。

    理想與現實啊

    如果穿越到古代,我想吃的東西很多。

    南宋時的杭州《當時稱臨安》,有煎白腸。皂兒糕。粉羹。饊子。義粥。豆子粥。重陽糕。春捲。丁香餛飩。炒鱔面。油酥餅兒。蒸餅。灌藕。炊餅。三鮮面。筍潑肉面。銀絲冷陶。有近百種。

    古代小吃攤

    古代小吃攤

    丁香餛飩

    當然還有武大郎炊餅

    蜜餞

    其實對於古代的美食的渴望不是很大,只是想去原生態的,古色古香的街頭逛一逛,吃遍各地的古老的傳統美食。吃的就是一種感覺。

    但是古代沒有電,沒有空調,沒有汽車,沒有手機,沒有網路,女性還沒有自由。針織女紅不會,琴棋書畫不通,種田不會,經商不精,中醫不懂西醫更難。在宅鬥宮鬥中估計活不過兩集,所以我還是喜歡現代,但是還是很想去古代來一趟時空之旅。逛逛古代街頭,吃吃各地美食。

  • 2 # zy1401

    我是食色-生活,我來回答。

    食色君最想穿越到北宋,和大文豪蘇東坡“把酒問青天”再吃上一碗“東坡肉”。

    古往今來,愛吃的文人數不勝數,卻很少會大談心得。唯有蘇軾-蘇東坡,對吃並不諱言,甚至自覺有趣。溫婉時,他吟“正是河豚欲上時”;來勁了,他喊“日啖荔枝三百顆”。

    蘇東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學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相傳與蘇東坡有直接關係的名饌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餚更多。“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等等。

    他一生漂泊不定,然而熱愛生活的他很少浪費時間感傷,貶到哪兒吃到哪兒,從豬肉到河豚,從荔枝到羊蠍子,體現了一個高階吃貨的自我修養。讀他的詩,未見美食麵就已經讓我們垂涎三尺了。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世人皆知“東坡肉”,殊不知這道美食橫空出世,全仰賴蘇東坡堅定地走群眾路線,才得到了境界的昇華。相傳,他在杭州做地方官時,發動數萬民工在西湖堆築長堤,並建橋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這就是後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

    當時,老百姓讚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麼多的豬肉,覺得應該跟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製,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眾口讚揚,從此,中華美食寶庫中又多了一道千古名菜——東坡肉.......

    美食,也是古代文人墨客津津樂道的一個主題,對於他們來說,美食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生活的態度——人生在世,唯有美食和詩不可辜負!

    杜 甫:愛吃魚,“鮮鯽銀絲膾, 香芹碧澗羹”

    孟浩然:最愛吃,“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業已飲,遑恤他!”這句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其他事都靠邊站,生命中只有吃才是最重要的”。

    倉山居士袁枚是一個可以和蘇東坡媲美的詩人吃貨,蘇東坡什麼東西都吃,會吃會做,而袁枚比較注重色香味俱全,他愛吃,也愛出去遊玩,尋找美食來吃。袁枚還花費了一些時間、精力去編撰一本書,叫做《隨園食單》,這裡面就詳細描繪了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和烹飪方法,還包括幾百種菜餚、飯點、茶酒的製作,是中國非常重要的飲食著作。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鮮美食,美食不僅可以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還可以更好地去品味沉澱在美食中的文化、歷史、習俗。愛美食,這是古代詩人對生活積極面對的態度。酸甜苦辣,體會人間的百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個瞬間,你閃過了不想找物件或者結婚的念想?如果有會是在什麼情況下?